阶段 | 技术方法 | 技术原理 | 应用领域 |
早中期技术 | 免疫比浊 | 比例合适的抗原与抗体在特殊稀释系统中反应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促聚剂(聚乙二醇等)的作用下,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浊度。通过比较反应液的浊度与一系列标准品的浊度得到检测结果。 | 用于特定血浆蛋白检测。 |
免疫层析 | 将特异性物质(抗原、抗体等)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在硝酸纤维素膜一端浸入样品(血液、尿液、唾液等),待样品移动至该反应区带后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 用于心肌标志物检测、炎症指标检测、传染病检测、妊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激素指标检测等。 |
免疫荧光 | 免疫层析与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技术,在固定的特异性物质分子上标记荧光素,通过分析特异性反应产物的荧光素进行示踪和检测。 |
放射免疫 |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并通过免疫反应进行测定。 |
发光酶免疫 | 以酶标记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免疫反应产物上的酶再作用于发光底物并在信号试剂作用下发光,通过分析发光信号进行测定。 |
胶体金 | 氯金酸在还原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形成一种处于胶体状态的带负电疏水胶溶液,称为胶体金。胶体金可用作免疫标记物。 |
斑点金渗滤 | 以微孔浅膜为载体,利用其可滤过性使抗原抗体反应和洗涤以液体渗滤过膜的方式迅速完成,并使用胶体金标记。 |
化学发光 | 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用于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
干式化学 | 将多种反应试剂固定在干燥的载体上,以液体样本作为反应介质,使样本中的待测成分与干试剂进行反应。 | 用于血液(全血、血清、血浆)、尿液等样本中的各类指标检测。 |
新兴技术 | 生物传感器 | 利用蛋白质、酶、核酸等活性物质之间的分子识别功能,将待测物质的构象变化、浓度变化等生物的微观过程转变成可量化的电信号、荧光信号等物理化学信号,从而达到检测目的。 | 用于血糖监测、激素检测、药物检测、细菌检测、病毒检测等。 |
生物芯片 | 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带荧光标记的生物遗传物质或其他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 用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血细胞分析、血气和电解质分析等检测。 |
基因测序 | 通过测序设备测定遗传物质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即测定和解读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鸟嘌呤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 | 用于分子诊断测定核酸序列。 |
微流控 | 把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个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实现对样品和试剂的数量和流速的精确控制。 | 可与生物传感器、分子诊断结合,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