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66|回复: 5

[分享] 在韦仕敦(西安大略)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想去western的lvey读研(我知道很难 在努力中) 觉得知乎上关于western的信息好少 难道是因为这个名字去的人少吗……明明是很好的大学诶 无论什么专业想问问大家的校园生活 还有生活费可以说说嘛 谢谢!^u^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93929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大bmos会计就读 本人觉得西大就是那种听起来名声没那么大但是人过来之后真的很喜欢这里的地方 伦敦很安静 游乐的项目也没那么多 真的很适合学习 虽说是party school但是学生们都是party和学习拎得很清的 该玩的时候放松的玩 该学的时候抓紧学习 图书馆考试期间总是爆满的 教授也很好没有很刁钻 学习环境也是超级好的 同时学校社团种类超多 社团活动也很棒  有锻炼领导力的 有当志愿者的 还有很多华人社团帮助大家在异国他乡找归属感的 本人觉得CCGC就是这样一个很棒的社团 年年活动超级丰富 过年的时候简直不要太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前为某公众号写的10+年前的伦敦,供参考。
现在回忆起London,#仍旧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伦敦,安大略
每当提起我生活过近四年的那个伦敦,一定要在后面加一个“安大略”,以免被误解为英国首都伦敦。没错,加拿大也有一个伦敦,位于多伦多和底特律之间,位于三个大湖之间。
拿到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的录取通知书后,就一直在遥想未来几年的海外留学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更是对学校的所在地伦敦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新千年的互联网并不是特别发达,打开电脑上的几乎任何一个网页都要等候十几秒到数分钟。谷歌在当时还是 “明日之星startup”, 更多的是通过美国Yahoo,在成千上万个分类下逐一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网站超链接。网络上的内容更是有限,文字都是非常官方的描述,能够看到的关于伦敦的图片几乎就是学校的几座哥特式风格的高塔,市中心的一两幢镶嵌着蓝色玻璃的写字楼,大面积的森林,和绿地上的各种禽类。这几幅画面就构成了我对这个当时万里之遥,现在被认为是第二故乡,的伦敦的所有印象。



从多伦多出发,搭乘巴士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伦敦。刚成年的毛头小伙,第一次孤身出国,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时差,文化冲击未消,对自己的语言听力不是很自信,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这200公里的旅程在心理上并不是很轻松愉悦,生怕坐过了站。
加拿大的原野,树林与城市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线。进入伦敦这个近40万人口,加拿大第十一大城市的时候我是全然不觉,以为是又停靠了一个林中小镇。拉着一个装着所有家当的行李箱,孤单又忐忑的站在车站,九月的阳光穿过树冠斑斑驳驳照在身上。一个穿着美特斯邦威红色格子衬衫,蓝色牛仔裤的青年人,就这样开始了他在伦敦的求学生活。
当时的伦敦,亚裔仍旧比较罕见。近四十万人口的城市,竟然连一家华人超市都没有,仅有的几家中国菜餐厅,规模都不算大,几乎都是第N代华人或香港九七年过来的移民经营。伦敦也几乎没有黑人社区,有色人种在这里绝对属于少数族群,能够引起当地人非常友善的关注。第一次搭乘市内巴士,对线路不熟悉,所以询问邻座一些简单的问题,竟引起车上十几位乘客的回复,热心的想提供些帮助。平时走在社区的石板路上,大多数遇到的陌生人都会报以礼貌的微笑。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停下来聊一会儿,陌生人就这样变成了朋友。学校对国际学生的生活也关照有佳,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节日,都会安排到某个教授家聚餐,或者参加当地的活动。学校的工作人员的友善自不必讲,就连学校附近的银行,邮局的职员,互相之间能够叫上名字,至少是First name。
当地社区一片祥和,出国前想象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冷酷无情”至少在伦敦一概没有遇到。从抵达到离开,在伦敦的几年间没有遇到过任何人际间的冲突。


其实刚到达的前三个月,生活半径就是在Western的校园及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内。表面看起来有三个原因,校园已经足够大,没买车,学习太紧张。实际上,伦敦可以算是一座大学城。加拿大的大学并没有围墙,而且作为一所综合性院校,Western除了庞大的主校区,还拥有若干校园面积也很大的卫星学院,酒店物业,医院,体育场馆,星罗棋布的分布在主校区周边。所以很难对校园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地理界限。
至今仍然认为,西安大略大学校园之如伦敦,就好象曼哈顿之如纽约,外滩两岸之如上海,几乎已经是所有的精华去处所在。一条也叫“泰晤士”的河流横穿伦敦及Western的校园。这条伦敦的“母亲河”实在说不上波澜壮阔,在夏天的某些月份,某些水浅的部分甚至可以卷起裤腿走到对岸。但在多雨和化雪的季节,这条泰晤士河还是有点奔涌向前的感觉,一路向南注入圣克莱尔湖(Lake Saint Clair)。
自称为森林城市的伦敦,处处绿草茵茵自不必讲,森林真的也是无处不在。每一个住处的周围步行5-10分钟一定有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树林。有一次登上了市中心最高的建筑,放眼四望,这座城市真的是被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仿佛不存在一样。
每天早上都是被窗外的鸟鸣叫醒,从天蒙蒙亮开始,每隔10分钟就有一种不同的鸟加入大合唱。晚上出去散步,要小心碰到一样在夜色中散步的臭鼬。谁家的狗因为追臭鼬遭到“生化”反击,为了除臭被剃光了一身的毛,是同学聚餐时经常听到的轶事。由于松树很多,松鼠自然是这里的土著,欢快的跳跃在各个角落,如果你某一天没有见到超过上百只松鼠,那真的是很不正常的一天。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野鸭和大雁,大群大群的聚集在河岸,小池塘附近,自信满满的宣告他们对所有的水面及周边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北美小野狼和熊这种猛兽据说在温哥华很多,经常在城市公园里与人不期而遇,但在伦敦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类似案件。常见的不过是人畜无害,超萌的浣熊。这种其实也不怎么怕人的顽主属于夜行动物,但可能是数量太多,以至于白天经常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门口的垃圾箱周围讨生活。
对于喜欢接近自然的人,伦敦是非常宜居的选择。但这样的“世外桃源”自然也有清冷寂寞的一面,缺乏大城市才有的文化生活项目。博物馆这种在大都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设施在伦敦也不是没有,但规模和藏品的价值就要低很多。梵高,毕加索这样大师的作品当然无缘在此得见,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博物馆更多的是收集于当地文化历史生活相关的藏品。当地艺术家的油画作品,早期殖民者的家具,珍贵影像等等。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实是一张二战时期的黑白照片,一队准备奔赴欧洲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伦敦downtown泥泞的街道上列队。士兵整齐的军容,自信的眼神,与当时极其糟糕的市容市貌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所谓的downtown其实在这座城市是败落的,主要原因是三五个分布在非传统意义中心位置的购物中心(Mall)崛起,例如Masonville Place。Masonville主要构成是几个大的百货商店,Zellers,The Bay,连在一起的大型购物中心建筑里充斥着Gap,Roots,Pizza Pizza,这样的连锁品牌,当然也有一个电影院。年轻人自然是更喜欢去购物中心这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场所,传统Downtown的没落自然就在所难免了,只剩下一些服务写字楼人群用餐需求的酒吧餐厅,以及非连锁的小店。
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downtown的魅力所在是因为有一座“维多利亚公园”,一大片多了几尊雕塑的绿地;沿着泰晤士河的步行小道在downtown这段突然变的开阔,配着更加开阔的一片河谷,每年夏天都会在附近举行规模很大的热气球节;在某个令人难忘的下午,可以在某一棵参天大树下看到当地话剧团在露天演出莎士比亚的喜剧,观众们就在草坪上席地而坐。
没有在加拿大长期生活过的人,很难理解当地人有多么珍视短暂的春天。哪怕是位于加国的几乎最南部,从10月底到来年的4月初,伦敦都是被厚厚的白雪覆盖。虽然主要交通干道撒了盐,出行没有什么不便,室内也都非常的温暖,但天几乎总是灰蒙蒙的,再加上刺骨的寒风,万物枯寂,加拿大的冬天真的说不上有什么好。四月雪化,春天似乎一下子就大爆发了,各种植物抓紧一切世间享受又一个新的轮回,先是满地开满白色的雏菊装点着每一块绿草,雏菊开败之后就是各种花朵绽放。夏天的天气一般也都格外的美好,在这样的时节,留在室内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绝对都是对大自然的亵渎。好在北美的学校一般都有四个月的暑假,对国际学生而言,这是探索伦敦周边的好机会。



这座桥,走过了2000多次

伦敦地区位于一个坡度非常缓和的丘陵地带,大片田地的人工分界线加上自然的地势起伏曲线, 在夕阳的照耀下无比的壮美,田野自成一道景观。与伦敦关系最密切的城市,当然是多伦多,有的同学每周末都开车去多伦多购物,唱卡拉OK,吃饭,理发。窝在伦敦这样的“乡下”实在是难以忍受,不但很多中国学生如此,来自日本韩国的同学也不例外。 但实际上,伦敦周围除了多伦多之外,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去处。在夏天,每一个日子都是节日,周边几乎每一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烧烤节”,室外爵士音乐节。伦敦开车向南50公里,就是湖区了。说是湖,更像是海,一眼望不到边的蓝色水域,还有大片的沙滩可以打球,野餐,晒太阳,发呆。
读书的时候在这个宁静的小城度过美好的几年何其幸运,以至于后来毕业后搬到多伦多这样的大城市,马上开始怀念起在伦敦的生活。现在离开已经超过十年,回忆起伦敦,仍旧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就读体验系列的第16个学校—

                                                         -PART ONE-
                                        Emma:在Western读了两个硕士
Western University之前叫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翻译成中文叫西安大略大学,让人误以为是西安的大学。2014年改名Western University,被直译成韦仕敦大学,更有趣的有西方大学。关于Western University的基本情况,Julie学姐已经介绍得非常详尽了。我以补充的方式跟大家分享我的专业学习和生活体验。

1. 关于专业学习:挖掘自己内心的兴趣
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我完成并获得了教育学(Education)硕士学位。2017年1月开始,我依然在Western University攻读图书馆信息科学(Master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足以看出我对这所大学的热爱之心。在这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专业和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都没错!

  • 教育学(Education)
教育学的学习模式分两种:网上课程(Online Course)现场课程(On-site Course)。网上课程并不是自己看授课视频,而是在学校的课程平台上讨论。一般情况下,一门课每周需要完成三篇左右的论文阅读任务,然后回答教授提出的三个问题(基本要求是每个答案300字以上,学霸每个问题会写2000字左右),最后至少评论两篇其他人的回答并回复他人的评论。这种学习模式比较适合教学经验丰富,不住在小伦敦,并希望有灵活的学习时间的人。网上课程的硕士学位是MPEd(Master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两年时间修完;博士学位是EdD(Doctor of Education)。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现场课程,修完6门课(可适量选择网上课程)并完成一篇研究性论文(Thesis)或者修完8门课并完成一篇汇报性论文(Project)。学生有选课自主权,喜欢什么课就选什么课。开学前跟导师联系比较频繁,所以我在选课之前就把硕士论文的基本方向和话题定下来了,导师帮我选的课都是围绕最后硕士论文的话题,我在选课问题上一点都没操心。这样一来,第一年课上的学习成果对硕士论文都会有所帮助,第二年写论文的时候相对轻松一些。现场课程的硕士学位是MA(Master of Arts),正常情况是两年修完;博士学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无论哪种学习模式,对写作(Writing)的要求比较高。回想起来,两年里的学习状态基本都是写写写。
教育学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五大类:
1. Field of Critical Policy, Equity, and Leadership Studies;
2. 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
3. Field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Schools;
4.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Counselling Psychology。
每个人都会在导师的引导下有更细致的研究方向。可以选择的课程并不多,硕士博士都在一个教室上课。看着博士们在课上高谈阔论,压力之大差距之大可想而知。我学的是课程设计(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我的导师在儿童早期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方面是很厉害的人物,不但编写本科生的教科书,还获得了2015年度加拿大唯一的优秀导师奖(Canadian Committee for Students in Education (CCGSE) Mentorship Award)。在学术氛围熏陶下,这两年可能是我思想水平到达人生顶峰的状态。

  • 图书馆信息科学(Master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因为有相当愉快充实的两年硕士学习生涯,加之对这所学校的喜爱,还发现自己喜欢整理信息,所以我又申请了图书馆信息科学专业。这个专业对语言要求相当高(雅思8分)。我当然没有去考!在北美有两年以上全日制(Full-time)学习就不需要考雅思。虽然我本校申请本校,很方便也很顺利地被录取了,但是毕竟语言的高要求是有其原因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在Western University的课程量是教育学的两倍多,需要修完15 门课。第一学期都是必修课,学生没有选选修课的权利。全日制学生每学期至少修三门课,最多不超过五门课。如果每学期修五门课,一年(12个月)就能毕业。兼职学生(Part-time Student)每学期至少修一门,最多不超过三门课。有个兼职学生说:“我一学期修一门,要五年才能修完啊!”五门必修课都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特点,之后的选修课都是围绕这五个方向细致划分。每门课有五到六个作业(Assignment),每项作业都不算难,但非常耗时,学习节奏很紧凑。几乎每门课都有团队作业(Team Assignment),还要注明每个人做了哪些事。团队作业一般占一门课总成绩的20% -- 30%,然而有些选修课70% 左右的成绩都来自于团队作业。每星期都得在一起开会讨论,开完这个会接着赶去下一场会议。最重要的是这个专业提供实习(co-op)机会,在实习期间,不但可以收获实践经验,而且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
图书馆信息科学专业相对比较冷门,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我们这一届只招了20人,上一届招了80人。整幢教学楼只有我一个中国人,有时候感觉很孤独。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中英双语的图书馆员(Librarian)很缺乏,特别是汉语图书编目馆员(Chinese Cataloging Librarian),中文走向国际了嘛!如果你对信息处理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在北美,图书馆员是工作轻松薪水高的代表之一。加拿大只有7所大学有图书馆信息科学专业,美国综合排名前100的大学有这个院系的不到20所。很多人对Western University的印象是商学院(Ivey)很出色,其实Western的图书馆信息科学在北美是数一数二的(官网原句:Western’s 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MLIS) program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est programs of its kind in North America.)。2017年1月整个院系搬入新的教学楼,结构设计新颖独特,宽敞明亮,落地窗随处可见。


(上图为 教学楼一角)

2. 关于奖学金: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育学院两年的学习期间,我获得了累计$20000加元奖学金。除了GPA高之外,我认为志愿者经历(Volunteer Experience)和兼职(Part-time Job)起了决定性作用。

  • 志愿者经历
因为有导师的建议(多和导师谈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和前期准备,所以我在2014年9月入学的同时获得了去伦敦华德福学校(London Waldorf School)做志愿者的机会。华德福学校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理念,最早起源于德国,如今在全球各地都有分校。一年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对儿童早期教育体系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真正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处。

  • 兼职经历
教育学硕士学习第二年,我获得了一份兼职,每周六在伦敦中文学校(London Chinese School)教中文。那年我教的是文化班,学生来自各个国家。虽然一开始磕磕碰碰,还被学生投诉没有管好调皮学生,但是我坚持下来了。这些负面经历磨练了我,校长的谈话和建议让我知道要如何处理和应对各类情况。两个月之后,我慢慢上了轨道,渐渐得心应手。在中文学校的第二年,校长非常器重我,让我带三个班(G5,G9,& G12),九年级和十二年级是学分制班(Credit Class),又是新一轮的自我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了对教育的思考,加之教授的点拨,同行间的讨论和读论文的提升,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觉得很满足。同样,攻读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的同时,我去Weldon Library做志愿者。
尽可能地去做跟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或者兼职,必将受益匪浅。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到实践中,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思考可以带回课堂上讨论,两者相辅相成。毕业之后找工作,招聘者看重和工作相关的经历会远远高于在校的成绩。我自认为经历比较丰富,然而跟西方的同学相比还是很缺乏。学校是人生学习的前奏和基础,社会大环境才是一生学习的重点和升华。

3. 关于校园服务:赞叹不已
不仅仅是我,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对学校表现出很高的满意度,大到环境和资源,小到学生证和笔。学生证上的照片是可以自己提前上传的,于是乎我就选了一张自己最满意的订婚照头像,竟然通过了审核!这是史上最满意的证件照,没有之一。Western主打颜色是紫色,很多学习用品和校服都被设计成紫色。学校并不要求学生买校服,不过大多数学生都会买自己喜欢的校服款式,我就买了两件。
学校的各项服务超级棒!如果好好利用起来,你一定会爱上这个学校。Teaching Support Centre会组织为期两天的培训。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助教(Teaching Assistant),没想到学到了一些演讲(Presentation)的技巧和方法(比如Fish Bowl Activity),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个老乡和好多优秀的学生。实用信息的获取通常在平时的交流中而不是课堂上。Writing Support Centre会免费帮助学生改正语法错误。只要作业提前完成,都可以拿去让他们帮忙改一改语法再上交。一个人一次一小时,遇到改得快的老师,可以改完10页的作业。Student Success Centre会免费帮助学生改求职信(Cover Letter)和简历(Resume)。就像Julie学姐说的一样,格式很重要。雇主看一眼就可以知道你有没有花时间花精力写简历。特别要提一下大家会忽略的Community Legal Service,申请移民的时候全靠学校的免费服务。法律系的学生一对一地提供帮助,所有资料递交之前会有老师最后把关检查一遍。

4. 关于小伦敦:好山好水好精彩
当然,学习是校园生活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人说加拿大“好山好水好无聊”,那是因为还没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还没发掘更多的娱乐方式,还没探索未知的消遣方式。

  • 自然风味娱乐方式
天气好的时候,约几个朋友去徒步旅行(Hiking)。小伦敦有好多悠长的小路可以走两三个小时,绕Fanshawe Lake走一圈大概六七个小时。在风景优美的树林、湖边、草地漫步,说说笑笑,别有一番趣味。如果有自行车,就可以在林间Biking,时而并肩骑行,时而你追我赶,享受阳光,感受柔风,在崎岖的山路上互相探讨骑行技巧。小伦敦公园湖泊比较多,钓鱼(Fishing)也很平常。跟有经验的朋友一起去,每次都收获满满。夏天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到附近的农场,自己动手摘车厘子、桃子、李子等。当场摘的都是免费吃,带回去的按磅付钱,比超市买的便宜好多。在小伦敦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 Camping,搭个帐篷,围着篝火聊天,相依看满天繁星,伴着蛙声醒来,呼吸山林间最清新的空气,生活妙不可言。


(上图为Fanshawe Lake)

  • 新探索的消遣方式
当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大地披上一层厚厚的棉被,正是滑雪好时节。一般都会有教练手把手教。在院子里举行堆雪人比赛也挺有意思。类似的还有制作南瓜灯,糖果屋等。小伦敦自带机场,机场附近还可以开飞机,有教练在旁边指导。开飞机上天俯视的感觉超酷!如果要拿到飞机驾驶证,那就得斥巨资学习了。玩密室逃脱,坐热气球,划皮划艇,打彩弹,打枪,打猎等等,只要你愿意走出家门,哪里都可以发现好玩的事物。

  • 周边城市
小伦敦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两个半小时车程可以到达繁华都市多伦多(Toronto),饕餮大餐和时尚购物是必不可少的体验。一个半小时车程可以到达与美国边境接壤的城市萨尼亚(Sarnia),如果持有美签,去美国都是分分钟的事。两个小时可以到达另一端与美国边境接壤的城市圣凯瑟琳(St. Cathartines),全球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气势磅礴。水汽漫天,如果有太阳,可以看到彩虹横跨天际,相当惊艳。同样,有美签就可以横跨边境大桥,体验被大瀑布冲击的感觉。三个小时车程可以到达加拿大最南端的霹雳角国家公园(Point Pelee National Park),风景美不胜收。今年是加拿大成立150周年,所有国家公园都免费。






(上图为 Niagara Falls)


(上图为Point Pelee National Park)

  • 饮食风味
小伦敦有一南一北两个大型购物商场(Masonville Mall & White Oaks Mall)和三家大型华人超市(Food Island Supermarket, Superking Supermarket, & United Supermarket)。中餐馆很常见,以粤菜川菜为主。好几家风格不同的寿司店和韩国烤肉店。光是吃牛排,就有很多等级不同的餐馆。前不久又开了海鲜店和甜品店。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几乎吃遍了伦敦除汉堡披萨之外的所有美食。口感自然比不上多伦多的餐馆,但至少各种风味俱全,不会不适应。总而言之,小伦敦是个非常适合学习居住的地方。

5. 找个小镇考驾照吧
很多留学生到加拿大安顿好之后就去考驾照,在地广人稀的国度有辆车是很有必要的。在安省拿到终身驾照要考三次,拿到驾照可以开车考两次即可。第一次是笔试(G1),拿着护照随去随考,题目很简单,都是选择题,有中文版本的试卷,当场就能知道结果。如果找私人教练练车,距笔试一年之后才可以路考(G2);如果找驾校学习,距笔试8个月可以路考。在安省路考相对比较简单,根据考官的指令执行左弯,右弯,变道,平行泊车和三点调头。考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马路上进行,主要是看行驶是否安全,只要有一个危险动作出现便不能通过。通过G2就可以买车开车了。第三次考试(G)必须在拿到G2一年之后,拿到G1五年之内通过。考G主要是看能不能预测到危险情况,要求不停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及精确控速,当然,安全行驶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人选择去小镇考,一次性通过的概率会大一些。终身驾照拿到之后只要在驾照过期之前去重新领一张就可以了。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每个考试之间要相隔一年。G1和G2之间相隔一年,我认为是希望大家有二次学习理论的过程。如果一年后忘记之前学的,那么在准备G2的时候必定要再次重温;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则说明理论知识很扎实。G2和G之间相隔一年,我的教练明确告诉我说是为了纠正开车的坏习惯,并且在安全驾驶的基础上预测潜在的危险,比如正在侧边奔跑的行人可能要转弯。如果G2通过可以直接考G,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通过。然而,不少人在开车一年之后会出现一些坏习惯,比如闯黄灯。考官其实并不很在乎开车技术,停车歪一点不要紧,关键是安全,一系列确保安全的开车行为做到位,轻轻松松就可以通过。
附加几张伦敦小镇风景图:






(本文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作者:Emma Chen
编辑:Ray,Lily
在这里可以找到作者:Emma Chen

                                                  PART TWO
                       Julie:拿到Western全奖,毕业后拿到了枫叶卡

答主背景
答主2011年收到了Western的全奖offer, 虽然我当时对这个学校的了解除了“商学院好像很有名气的样子”以外一无所知,但是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下,还是抛弃了“家人会不会以为我去了西安某野鸡大学”的疑虑,欣然前往。 读的是政治学院下的行政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一共三个学期,总学时是一年。毕业之后,很幸运的留校做了一段时间的国际项目的合作策划,之后在伦敦市政府工作了3年,分别就职于政府间关系,政策创新和市长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当时是整个市政系统里第一个录用的国际学生,也是市政核心部门中唯一一个亚裔雇员。(对,不是加拿大人也可以去政府工作!家乡父老都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我在安大略省政府下的科技创新中心,从事项目管理和对外合作方面的工作。虽然人搬到了多伦多,但是对于西大和伦敦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从读书到工作,我在伦敦生活了4年多,接触了伦敦社区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到政府雇员,和Western上上下下都打过交道。希望自己的体验和经历能帮助那些考虑来或者将要来Western的盆友们,我也会穿插讲一些生活在伦敦的事情。毕竟,加拿大也有一个“伦敦”这样的知识还是需要普及一下的。

学校概况


对于 Wester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这个学校还不太了解 盆友,可以先百度百科一下。对于学校的宏观描述还是很细致的,我就不在这里复制粘贴可以被百度到的信息啦。不过还是要说几点:

  • 关于排名- 在国内大家都很注重排名,加拿大排名机构MacLean或者US news也会根据各校的单项,就学体验,综合素质等各个指标进行排名。这些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都不能很好的反映一所大学可以带给你的东西。我常建议在申请学校的小盆友,更关注专业口碑和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以及专业在业界或者学界的认可度。就拿我自己的专业来说, Western,多大和Queens 都有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同样是公共管理硕士,Western的项目更专注于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而其他两个有更宏观的视角。从校友和人脉的分布来说也是各有特点。正是因为这样,加拿大的高校间不会像国内那样存在一条“鄙视链”。
  • 关于分校 - Western 有三个附属大学学院,分别是女校-Brescia University College布雷舍尔大学学院, Huron University College休伦大学学院,以及和中国有很多合作项目的King's University College国王大学学院。 这三所大学的校园都围绕主校区,依托主校光环但是有自己的运营体系,包括申请,学位和学生组织都是独立的。但是在western 校园里,大家都是其乐融融,不会因为你是king's的,主校的小盆友就不带你玩。如果有对附属学校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下面留言。
  • 最美校园一说 — 美不美是个主观判断,我还没有机会体验加拿大的其他校区所以不好说。但Western 确实集结了各种风格的建筑,从年代最久的物理天文楼(1924)到标志性的middlesex building (1959)


,再到新落成的Ivey campus,有古典的雄伟精致,也有现代的简约明朗。


Western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要数它标志性的UC Hill。夏天冬天都是自成一道风景




我自己最喜欢的建筑是Macontoshi gallery



专业
说几个我比较了解的专业好啦 -

  • 答主专业: 前面提到了我这个项目是政治系下的graduate program 之一,项目不大,每年大概招收15个左右的全日制(full-time)和30个左右的在职(part-time). 2010年以前招生都是面对本地加拿大人,2010年开始得到华裔校友的资助成立了专门给国际学生的奖学金项目,才开始每年开放两个国际生的名额。我是第二届。 我当时的同学清一色都是白人,往届也有过一些加拿大籍的少数族裔 (visible minority) 但是我这一届没有招。因为项目是偶然得到了这笔专项捐款才开始招收国际学生,所以系里也没有相应的给国际学生的支持和配套服务,一切靠自己摸索。 只有少数几个教授对中国有一些研究,同学们也会问我是不是文革不能在中国谈起这样的问题。 一开始是会觉得有点难消化难融入,甚至有点“举目无亲”。因为自己对于加拿大政治文化背景不了解,在课堂讨论上,我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提到这些,为什么重要,又如何相关,我少了这个背景(context)和思维框架(framework)来梳理信息背后的逻辑。这可能对于很多留学生,尤其是社科和文科专业,都是很有挑战的一件事。当自己和他们分享中国的案列时候,也需要给予他们很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政策是如何在中国被决定和被执行的。


(图:参与市议会讨论- city council meeting )
大家经常说的所谓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我觉得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重新解释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每种文化和社会形态都会给在其中生活的人一个看世界的框架,我们过去的生活学习经历会帮助我们做很多假设(assumption),我们会带着这些假设,这些“理所应当”去看新的事物。这些假设很多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过滤信息,做出判断。但是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我们的假设很有可能就行不通了。这里面你需要厚脸皮的问很多问题,有时候你问了,他们会说“啊,这个问题真好,我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呢”,你也需要不停的问自己问题,那些你相信的东西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只有这一种方式和可能吗?

讲个例子,我之前在市政府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和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的项目,有代表过来,我们希望能够借这个机会来促进一下在各领域的交流。在中国的语境下,招商引资是政府日程中的重要一项,这样的合作项目常常会是政府牵头,社会各界响应的模式。但是对于加拿大的地方政府来说,他们的使命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提供更加快速有效的公共服务,招商引资是好事,但是不是每个政府都有心有力有钱去做。所以在这个环境里,要去把事情做成,政府的角色就从“号召”变成了“协调各方需求”,我们和商会,大学,华人社区等大大小小的组织进行了好几次商谈,通过他们出人出力出钱才顺利把活动办起来。在这里,政府需要“借力”(leverage)社会各方来实现和推进政策目标,也常常有很多“捉襟见肘”的时刻。 所以我还是很庆幸自己经历了这么一段“举目无亲”的时刻,这些逼着自己融入讨论时候做的思考,在 后来的生活工作里帮助了我很多。

  • Ivey- 毅伟商学院,大家对于Western的了解很多都先从知道Ivey开始。Ivey的运作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招生系统,校友管理系统,就业指导中心和霸道总裁气质的教学楼。


提供本科和研究生两大类学位,本科的部分是不能直接申请的,需要先被Western的任何一个本科项目录取,在大二的时候再申请去Ivey 念大三大四,最后获得HBA 学位,在HBA 项目里的学生本科都是各式各样的,录取的时候没有对特定专业有任何偏好。 Ivey的HBA graduate 很多会进入到金融和咨询领域,也有很多会继续深造或者创业。答主在多伦多有参加过Ivey 不定期举办的校友活动,HBA项目有很多在各行各业的好人脉。


( ivey 商学院内部)

研究生项目里国内marketing 做的最多的就是它的MBA项目,一年制的MBA,GMAT均分670,国际生学费11万加币,每年大概有10%的中国学生(数据来自Ivey MBA Class of 2017 https://www.ivey.uwo.ca/cmsmedia/2344122/2017-class-profile.pdf. 就答主知道的,这些中国学生一般在国内都有不错的工作经历, 如果有感兴趣MBA 项目的童鞋,可以自己LinkedIn 一下往届Alumni 的背景。

Ivey最近还开了两个Msc 的项目,一个是在International business,一个是在Business analytics. 这两个项目是滚动录取的,一共四个学期,从项目的设计上来说也是结合了case study 和实习(co-op)。申请的时候建议大家做一个resume assessment, BA项目对于数学底子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如果那些大学一开始就希望学习商科的童鞋, Western还有一个在社科院下面的大系叫BMOS( Da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这就是Western 里面华人聚居区,有点像国内的大学的商学院,涵盖了会计,金融,人资,消费者行为等专业。Western 本科的中国人里面,十有六七都是BMOS的 (这个数据只是个人感知没有可验证的数据支持哈)。
有对其他专业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留言,我可以去找相关专业的朋友来谈谈他们的体会。

学校生活
Western作为一个文理综合类的高校,在学生服务上是做的很棒的。怪不得之前连续11年都当选学生最满意的学校(Survey: Western still tops in best student experience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是“学有所值”的重要部分。先分享下我自己对以下资源的使用:

  • Student Success Centre:有点像是国内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但是更亲民更实用。旨在帮助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升,就业准备,领导力培养以及国际志愿经历等。 我在读书的时候三天两头就会往SSC 跑,本着学校资源“不用白不用”的原则,经常找“职业辅导员( career counsellor)"聊天,探讨“一个学政治的国际生在加拿大有什么出路”这样的问题==!。只要有空就报名参加些关于求职的讲座,社交活动(networking session) 。常常拿着简历去每周的 resume workshop 让那里的志愿者替我改简历。还通过ssc找到了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志愿者机会。
    另外我想提的是,不光是在校的这些面对面的服务和资源,对于那些还没有来Western或者没有在Western 念书的童鞋,SSC网站上很多免费的资源也是值得一用。比如说,你打算申请加拿大的大学,七拼八凑的写简历却又不知道自己写的如何。百度一下“加拿大简历”出来的所谓模版还不如你写的。SSC网站上就贴心的写明了加拿大求职中最常见的三个简历式样( http://success.uwo.ca/careers/resumes__letters/resumes/index.html ) pdf 模版拿走不谢这样的好事,很多人念完四年都不知道。
(给 ssc 做workshop)

  • 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 :国际生中心 - 从入学开始就和国际生中心打交道,从入校的一系列手续,带你了解学校设施,到每月组织了解加拿大文化的活动,看冰球吃火鸡,再到工签学签移民申请,国际生中心基本上就是国际学生的”go to place“。我知道很多留学生到了加拿大遇上续学签,申工签这样的事情还是会依赖当地中介,其实国际生中心就完全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如果你喜欢交朋友,想要好好利用加拿大带给你的文化多样性,每周他们会搞一个global café 的活动,能遇上很多亚非拉的小盆友们!
  • Libraries :Western有8个大小不一的图书馆,大家最常去的是社科类的Weldon ( 最大)和自然科学类的 Talyor. 我自己还会经常去蹭法学院楼里的law library和ivey 商学院里面的 Bud Johnston。我记得在准备托福的时候,听力里总有那些和图书管理员的对话篇,大意是你要做某个研究不知道如何找资料,有哪些资料,然后图书管理员会帮助你种种,我以为是考试需要特意编的,没想在我第一学期期末写paper的那段时间亲自上演了多段诸如此类的对话。如果你来读研究生或者博士,还可以租用图书馆里的个人自习室,有一个更加安静和私人的自习空间。遇上期末考试的时候,图书馆会24/7开放,临时抱佛脚这种事还真是无国界的。 想要特别提的是图书馆提供的写作指导服务,一样也是免费的,一个人可以定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专门会有一个有经验的写作老师来帮你看你的论文,不只是在文法上,更是在思路上帮你整理。我自己得益很多。


(Weldon Library)

  • Legal Aid:这一块经常被忽视,国际学生也常常有一种出门在外吃点亏没关系的心态,或者因为语言文化上的不熟悉,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寻找帮助。Western 法学院下的community legal service (社区法律援助中心) 免费给在校的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很多和房东的纠纷,雇主的纠纷,以及申请移民的一些法律程序,这个中心都能给你提供帮助。


(法学院内图书馆)

伦敦
“最近怎么样啊 回国了嘛”
“没啊 还在加拿大苦逼”
”你在多伦多嘛“
”不是啊,我在伦敦“
”我以为你在加拿大啊“
”我是在加拿大啊!这里也有一个伦敦啊!“
“。。。。”
这样的对话在我来的前两年中无数次的上演,以致于我不得不复制了一段关于”加拿大伦敦市“的维基词条在剪贴板里随时备用。


( london skyline )
关于这个城市我想说的估计能再写一篇问答,怕你们没耐心看,先在这里提几点有意思的:

  • 伦敦之前一直是加拿大第10大城市,16年全民普查(census )出来之后被挤到了第11位。和大多区很多城市不同的是,华人并不是伦敦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除英语法语以外,西班牙语是最常见的第三种语言。最近几年, Western 和 Fanshawe College 招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因为多伦多房价的不断上涨,和伦敦教育资源被更多国人了解,华人的人口翻了很多倍。从过去4年连开了两家华人超市这点就能窥见一二。
  • 伦敦算是加拿大的一个教育重镇,西大和范莎就给城市贡献了10%的人口,还有安省排名前十的高中,河谷区和天主教两大教育局。
  • 伦敦因为地理位置,人口的分布,以及人口的代表性,是很多新商业模式的试验田,全加拿大第一个麦当劳就是在伦敦,加拿大最大的健身房 GoodLife 也是从伦敦发家。
  • 宜居 - 用加拿大本地人的话来说,伦敦是一个非常有社区感的城市( community feeling)。比起多伦多来,伦敦有更安静的社区,节奏更慢,绿植覆盖率很高,更多自然,出行方便。我当时住在学校西面,工作在市中心,即是是高峰期,开车20分钟就可以到家。但比起小镇来说,它又是一个成熟的城市,教育,医疗,金融,制造是其主要的产业。伦敦有三所大医院,依托大学的支持,伦敦的生物技术和医疗研究在全省前列。还有加拿大保险公司之一的伦敦保险(london life)。


(图- 泰晤士河边公园)

“如果你来”和“请不要嫌我唠叨”

  • 你们居然看到了这里!
  • 关于问题中提到的生活费用 - 伦敦的生活费用要低于在大多区。我自己搬过3次家,住过公寓(condon and apartment) 和house,一般来说,一个带卫生间的一室一厅是$500 - $800,取决于房子的地理位置和新旧程度。如果是和合用卫生间的单间,$350 - $500就能租到。吃饭的开销主要是看,自己做的多还是出去吃的多。我自己做饭的时候,一个月往死里吃也就吃了$250不到(“往死里吃”基本上就是指我去超市看到想吃的就买那种)。如果是学生,公车都是包含在学费里的。上班族的话,公车月票大概$80一个月。当然这些都是参考,生活方式不一样开销就会不同。
  • 之前的回答提到伦敦在“雪带”(snow belt)上,意味着伦敦下雪的频率高出大多区的其它城市。所以来伦敦后买双雪靴过冬会是比较好的投资(我说的雪靴可不是UGG,是哪种很丑但是所有人都穿所以就不觉得丑的snow boots哟)
  • 华人社区-伦敦的华人社区还是很活跃的,Western 也有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这样的组织。如果在外面想家,天冷寂寞想要找个老乡涮火锅,伦敦也是有这个条件的。农历新年的时候,各个华人组织都会搞一些联欢活动啊,筹款晚宴啊,对于刚去的留学生,给这些活动做志愿者也是很棒的体验,见了老乡,又积累了社区经验,一举两得。
  • 不管你是来一年,两年还是四年,我都鼓励你多多走出西大的“Western bubble“,去市中心的画廊赏画也好,去泰晤士河旁的springbank park 跑步也好,或者找一个你关心的社会问题做一些志愿者服务,或者说在8月的排骨节(rib fest)里专心啃完一块猪肋骨 - 多去体验这个学校,这个城市带给你的东西。不论你是希望读完留在加拿大,还是希望回国发展,既然来到这里,就要把自己抛出去。国内流行讲“走出舒适圈”(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真的去做到这一点就是对新的东西说 yes。


(Round table with Minister - 答主代表伦敦国际学生群体参加联邦移民局局长Chris Alexander 就移民法草案的社区圆桌 )

一些资源

  • http://www.yourlondoncalling.ca/ 这是一个市政为在伦敦的年轻人特别做的网站,介绍了在伦敦如何住好,吃好,玩好的很多资源。(也是答主我在市政府工作的时候亲手负责的项目啊啊啊,我的一片赤诚你们感受到了嘛!)
  • http://weibo.com/westerninternational Western University 的中文官方微博

补充信息: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现在new branding 是Western University 韦仕敦大学,加拿大一般都refer这个学校叫Western。改名背后的逻辑一方面是希望塑造精英大学的感觉,名字缩短,好记。也做了新的logo,新的紫色基调等等。但是很多官方的文件(例如毕业证)上面还是写的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都看到这里了,留个赞再走吧~

作者:Julie He
编辑:Ray,Lily
在这里找作者:Julie He

加拿大的学校你可能还想了解这里:在国王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King’s College)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不多说,咱们学校就是一个字
美!
顺便记录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所有的照片都出自iphone6s/8/11pro
2017 大一 秋



刚入学的时候给UC Hill拍的第一张照片



Western的标志性建筑 University college



等公交时随手拾起的一片枫叶



深秋



在Somerville前面的花丛 一年貌似只开10天左右



给工程研究生们建的TEB



深秋时的Power Plant



路过Middlesex的一个小窗口时不经意间瞟到的风景



这是全Western人最深的记忆。。DB Weldon Libary



WSC外面墙上的(爬山虎?)



天气不冷的时候很喜欢坐在UC Hill的树下一个人发呆

2017 大一 冬



刚入冬时的UC Hill



考完最后一门Final时 从考场出来看到的第一眼风景



快入春时的Oxford Dr

整个大一读下来的感觉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数理化基础挺差,自己又是工科专业,大一的课程基本都是复习之前高中学过的内容,可以说高中没学好数理化的同学来到这边会特别难受,像国内普高理科班毕业的学霸们就天天读的很轻松 分也拿的高,虽然大一很苦很累,但是还是挺过去了,报大二志愿时填了机电系统工程,一开始申请结果出来的时候学校不让我进 ,说我大一分数太低了(答主大一均分77),后面在给系主任发了十几份邮件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机电工程
2018 大二 秋



还是最美的UC Hill



忘记这是哪了 貌似是Mason旁边



给UC Hill上孤树的一张特写



周末雨后空无一人的马路



斑斓的秋叶

2018 大二 冬



Weldon前面踏雪的鹅(很奇怪为什么这些鹅冬天的时候不飞走)

大二的感觉很奇怪,大家都说大学是越往后面读越难,但是我大二就读的很舒服,天天翘各种Lecture,就Lab和Tutorial去一下,国外的教育方式就是会让你做很多的实验,有专门的实验课和设计课,最后Final的时候看看教授给的PPT和Past Exam然后做做书上的题目什么的就拿能考个八九十分,不过各位学弟学妹们不要学我!该去的课还是得去,自己的学习是最重要的!

2018 大三 秋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很不幸的挂了一门课。。是因为final没过60分挂的,在教授的办公室里软磨硬泡了一个小时后他终于同意给我一次补考机会  所以说大家大学里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一定要去争取去argue,不然的话现在就要重新再上一遍特别麻烦。大三该不去的lecture还是不去,其实我觉得大学教给你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自学能力,而且western工程系的师资力量实在是不敢恭维,所以很多时候自学还更有效率一些。大三给我的感觉就是跟专业相关的东西多了很多,大一学的都是很广泛普通的内容像化学物理数学什么的,大二也是一些比较introductory的课程像基础电路分析,热力学,统计学,动力学这些课程,到了大三就会更深层次地教你如何去使用一些专业工具像solidworks,matlab&simulink,eagle什么的,课程也是一些专业性强的比如说数字逻辑电路,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微控制器各种。





western工程特有的皮衣



2019 大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邀请。


(图片摄于2014年8月, UC Hill)
这个学校听起来挺山寨的。一个在加拿大伦敦的以商科所长的著名党校(party school),叫做西安大略大学。国人传统地会认为加拿大可能只有多伦多大学温哥华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麦吉尔说出来都好像是野鸡大学一样,所以要寻找关于Western的信息不应该来知乎啊,直接搜加拿大的网站论坛看看他们本土人怎么评价最好。一般来讲别人也问你在哪里上学我包括我父母都会说在西安。知乎以及在其它网络社区上流传比较广的回答就是:


其实习惯了就好,西安的很多大学真的挺不错的。


(2014年十月拍摄的)
关于学生体验,在韦仕敦大学上学是什么样的体验,这像是知乎独有的提问风格么。。宏观的调查数据是:
Survey: Western still tops in best student experience 《Global and Mail》大型大学学生满意的调查连续十几年第一,我严重怀疑学校是否贿赂了《G&M》。但是又想到其实敌校女王大学在中型大学学生满意度也是连续好多年排名第一,我就明了,那应该是两个学校都贿赂了。学生的体验可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主观感知更可能是天上地下。但是只要采集量足够大,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图片作者是Madeleine Van de Kleut,新生活动周的一刻,选自2014年春季的校园摄影比赛)
学校管理没有什么人性化与否,关键要看你愿不愿意去用学校的资源。比如学校帮你改英语论文语法的部门,教你写简历找工作的部门,每周末给国际学生举办咖啡座谈会的部门,期末考试期间学校提供免费的午夜点心,每天夜晚学校志愿者提供的免费的巡逻走路陪伴(胆小女生的福利),免费体育馆游泳池壁球等场地,你要愿意去那当然会有很好的体验。有人喜欢宅在宿舍/公寓里,天天上课都要旷的话 ,可能学习生活体验也不会太好。



(2014年8月,本来想抓拍图片中间偏右下面的那只热气球)
生活上没有意思?看你是习惯东方化还是特别加拿大的生活了。跟着加拿大本土的朋友们周末去泡吧的话伦敦的酒吧你一年也泡不完,就一条Richmond Street以前的室友可以一晚上带着我换三四个酒吧(虽然我很讨厌酒吧)。如果你喜欢跳舞喝酒交朋友,喜欢那种气氛,怎么会觉得无聊呢?即便你就是要过特别中国化的生活,也不会很不方便吧。如果在安省伦敦都觉得无趣的话,那去滑铁卢,金士顿,贵湖或者温莎的华人怎么活呢?安省除了大多伦多地区和渥太华,华人生活圈里伦敦已经是在前列了。女王大学所在的金士顿整个城市只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亚洲杂货铺你能买点儿十三香调料,想想伦敦多少家大型华人超市了,多少中餐日料,还不知足么?要游乐设施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没有,但是即便有,比如在多伦多有Wonderland,你住在多伦多会天天去么?公园,如果你喜欢跑步或者散步远足的话,伦敦简直就是天堂。在学校沿着“泰晤士河”岸小路Thames valley Pkwy出发,这条林荫路连接了Gibbons Park,Ann Street Park,Harris Park,Ivey Park,River Forks Park,Thames Park,Richard Harrison Park等等等等,绵延四五十公里,沿途涵盖了南北向整个城市的精华。所以生活无聊不无聊,还是看你的生活态度,以及是否愿意发掘身边的资源。



(图片作者是Zhao Lin,冬季的校园,选择2011年春季校园摄影比赛)
伦敦在snow belt上面,每年冬季平均降雪高度是一米九六(数据来源于Geo2152课的教授),休伦湖的湿度带着从西向东的风造就了可能比较令人苦恼的冬天气候。但是铲雪车也是24小时工作,市政人员和学校管理者也不断撒盐。出行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是有时候雪化了踩的鞋子裤子比较脏。低气温造就比较低的空气湿度,虽然下雪,冬季依然非常干燥,如果来的话可能室内洒水或者加湿器很有用。很多人都被“零下二十度”吓到了,但是你要知道在伦敦有 五十万人口,他们都开心的活着。在阿尔伯塔的埃德蒙顿,冬天体感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六十度,依然有一百万人在那里安居乐业。人类的身体是可以承受严寒却不喜好酷暑的,因为只有衣服保暖,零下二十度和零下四十度没有什么区别了。零上二十度和四十度就很不一样了。所以我个人认为冬天还好,我很喜欢有雪的冬天。


(作者Jubo Lin,冬季的校园。2014年春季摄影比赛)
生活费大概和学费相当(2万+2万加元),如果你比较节省的话也可以很省。住宿一个月大概500加元一间卧室,独立屋可能会便宜点,公寓套舍会贵一点,住校比校外会贵一些。不做饭的话一天20加元或许都比较紧张,如果会做饭10加元都绰绰有余。所以这个都是因人而异了,所以特别节省的人可能一年一万加元吃住就差不多了。没有说物价就比多伦多温哥华便宜多少,主要是租房子比多伦多温哥华便宜。
喜欢音乐的朋友,即便不是在Western的学校,也可以参加很多学校的音乐会,而且大多数是免费的。怀特阁下音乐学院每年举办400场音乐会。比较有名的比如每周五12:30在音乐学院的von Kuster Hall都有对所有人开放的免费音乐会。如果懒得看学校网站上的时间表(其他音乐会),我也会在周五去听,有时候是弦乐,歌剧,小型交响,有时候会是很有意思的创意音乐。并且时常会有名乐队到访,比如柏林爱乐乐团的管乐队。对了,音乐系四楼五楼全是琴房单间,需要练钢琴提琴的同学随时都可以去不需要预约。
之前我一直对Western是“加拿大的哈佛”一称为嗤之以鼻,因为我没有找到任何典故,出处,像是只在中国的留学中介里流传的空穴来风的名号——感觉这么夸张的说Western就是加拿大的哈佛大学会不会有点捧杀的感觉?直到后来加国总理特鲁多在Western的Alumni Hall开市民会议的时候,他提问到后排角落一个学生:
“looks like you are wearing a Harvard sweatshirt, is that, no no, you just turned around, it's not Harvard, yes it's you, whatever that is, whatever is that Mustangs (注:Western校队是野马队)? I can't even...”
“Hi Prime Minister, eh it's a Western sweatshirt."
"I know, I have...It is! But you guys know as well as I do, Western is the Harvard of Canada!"


(选自@ armi.fp的instagram,长快门下的学校天文台。学校天文台定期向公众开放)
========================================================
关于退出Maclean排名: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shun Maclean's ranks 已经十年了,没什么好说的。
国人的了解都是Ivey商学院,这其实不应该掩盖她其它专业的学术水平。除了商科之外,Western的传媒,文学,哲学(罗德曼哲学学院,和多大罗德曼商学院一样的命名原因),医学(舒立克医学和牙医学院,和麦吉尔舒立克音乐学院,约克舒立克商学院一样的命名原因),心理学等等都是吊打女王大学的(其它大学没有必要比较)。最牛的还是护理学(Nursing),全球前三十,在加拿大基本上没有对手。理科工程即便是被认为是弱项,具体到每个学科,根据学术界娱乐新闻QS学科排名比如土木工程,地球&海洋科学等等也是世界151-200之间。我并不想说偏文科的大学排名就吃亏什么的,你健康开心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是Paul Mayne,Western的校队野马队比赛一幕。2011年春季摄影比赛)
========================================================
如果相看关于Western的校园图片,你可以参加下面的链接,是往年distinctivelyWESTERN Photo Contest(学校的摄影比赛)的获胜者作品。
Past Winners 每年都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视角,还有各种大型校园活动包括新生活动周的盛况。同时,如果你可以用Instragram或者twitter,你可以搜索话题 #WesternU ,也能看到很多关于Western的有意思的图文。现在中文微博@韦仕敦大学 都也在很努力的做推广工作。基本上百度百科的“西安大略大学”词条上的所有图片也都是笔者没事儿的时候整理上传的(当然出处原作者名字我都标明了),直接看百度百科也可以,我也有信心说它的参考资料、链接是加拿大所有大学词条里最全的。


(图片作者Cong Thanh Nguyen,小雪中UCC门口的人群。2015年春季校园摄影比赛)


(图片作者,Youjin Choi,春夏的校园。选择2015年春季校园摄影比赛)
不论来与否,希望你能喜欢这个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