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96|回复: 5

[分享] 真的很恐体外和间接感染怎么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5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首先感谢各位大神的耐心。我三个星期前去牙科取牙套,当时嘴里有痛感,应该是黏膜破损,医生让我漱口,我直接拿着上一个人用过的杯子还有半杯水漱口了。现在很恐慌嘴里的黏膜破损直接接触杯沿残留的血液,中间就间隔了三分钟左右。然后嘴里黏膜破损是不是有朗格汉斯细胞容易导致感染?然后这种算不算医疗暴露或者直接接触,漱口的力度会不会把病毒冲进血管里,形成摩擦或者注射效果。体外和间接感染的案例多不多?每天活在恐惧中,没有发烧,但是有腋下淋巴结疙瘩,单侧。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517401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5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先说说为啥不会感染。
1、对方就算是艾滋感染者有血液残留在了杯子上,由于血液的量很少,是无法达到感染量的(艾滋如果是血液大概需要100ul左右【图为50ul】)。而如果有100ul的血液残留在杯子上,由于血液很醒目你是肯定能注意到的,其次一次性漱口杯还有粘附性,你的嘴巴也不会一下子把这些血液全部吸附走,因此量是绝对不够的。我们的机体自身就有强大的免疫力,如果进入的病毒量不足,机体能把病毒清除干净。



图为50ul

2、水有稀释作用。我们在发生职业暴露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流动的水去冲洗我们的伤口,这一步主要就是稀释病毒的浓度,其次就是包裹艾滋病毒的血液在吸水后就会涨破,我们知道病毒和细胞是寄生的关系,细胞离体吸水后涨破死亡,病毒就失去了利用细胞合成自身包膜蛋白的机会,无法形成完整的有感染力的病毒。
3、唾液有杀灭艾滋的功效——唾液含有几种HIV的天然抑制剂,包括将病毒灭活并聚集成为不溶性的非感染性大复合物的凝血酶敏感素和黏液素。唾液中含有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能够通过与防止病毒入侵的细胞受体分子相互作用来阻断HIV感染;唾液有低渗性——破坏感染的单核白细胞,防止病毒复制,防止HIV在细胞间的传播,防止其附着于上皮细胞和感染性HIV的生成。由于牙科治疗导致的严重口腔出血与可检测感染性病毒发生率的增加没有相关性,这一点证实了口腔液体作为检测介质是安全的,甚至对于唾液中有血的个体也是如此。
因此即使你当时有口腔黏膜破裂,由于上述的原因你也是不会感染艾滋的。
<hr/>而你恐的体外感染的案例目前公认的就是打架斗殴
一、警察击打嫌犯感染HIV

这个是有真实案例的:2000年,马提尼克岛警察击打嫌犯牙齿时,手上的伤口接触到了大量的鲜血,而感染上了HIV和HCV。



图片来源于文献

注意★这个警察当时回顾了自己当时手上有两处伤口,上面沾满了鲜血!!
二、两人撞破脑袋感染HIV

1997年,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因为一场车祸打了起来。一个HIV-1阳性的人用头撞了另一个额头上戴着金属框眼镜的人。眼镜在两个人的额头上都留下了印记,还有大量的血。另一个人因此感染了HIV。



图片来源于文献

这个也强调了头部都有伤口而且是大量的血!!
三、两兄弟血腥打斗感染HIV

2008年,英国两兄弟因血腥打斗,哥哥将HIV感染给了弟弟。



图片来源于文献

因打架斗殴感染HIV的不止于此,还有1992年,1998年因打架斗殴感染HIV的文献。



图片来源于文献



图片来源于文献

这里专门提出打架斗殴来说,主要是因为打击斗殴的及时性,保证了新鲜流血伤口+大量新鲜艾滋血液,这样就提供了一个感染艾滋的重要条件。而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不明液体飞溅,被不明物体划伤等,首先这些液体99.9%都不是艾滋高危液体,其次在体外大概率都失去了传染性,最后流血的伤口也很难接触到大量的艾滋血液(因为要是伤口碰见了大量的未知血液,自己也能感知到,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清洗),这种极为苛刻的传播条件难以达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5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说一下你为什么担心 不是说恐艾的问题 而是你本身就有强迫性思维 恐艾只是把你的这种思维放大了 注意这张图的ccr5一会儿我们要讲到


首先我们要知道 病毒无法自我复制 必须攻击靶细胞 在细胞内借助各种酶的作用进行复制 HIV病毒最外层的包膜蛋白结构就是gp120和gp41的组合 gp120完成对靶细胞的附着 gp41进行膜融合 gp120这一组蛋白是通过范德华力连接 我们知道 范德华力是极弱的力远远弱于共价键的力 而且病毒离体之后由于ph的变化 会导致最外层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知道蛋白质有氨基酸构成 氨基酸的折叠结构会保证其功效 离体之后这个结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篇文章比较简明的阐述了氨基酸蛋白质会因为ph值的变化而产生影响 环境的pH值影响蛋白质分子的构象以及这些带电侧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外再说一个关键点 HIV病毒攻击靶细胞不是直接攻击cd4受体 而是要先与辅助受体ccr5结合进而攻击靶细胞 而离体之后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 就无法与辅助受体ccr5结合 进而无法攻击靶细胞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去传染性了 失去传染性于病毒完全挂掉是两个概念 后者是指rna裂解
另外很多人谈到空气会导致病毒失去传染性 这又是一个误会 我们知道细胞膜的结构为磷脂双分子层 靠近外侧的部分属于亲水基团 靠近内侧的部位才是疏水基团如图:


红色的小球就是外侧的亲水基团 而亲水基团离开体液循环 受到空气的氧化 就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
这样就会间接导致细胞破裂 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细胞内的病毒是未成熟的病毒 还没有经历剪切酶的剪切而形成成熟病毒 其并没有传染性 那么即便细胞破裂导致病毒的出现也不会造成传染 所以很多人说空气的氧化作用导致病毒失去传染性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 理发的工具上即便有上一个客人残留的血迹 也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已经失去传染性 所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如果需要帮助 请点击我的咨询卡片
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9.3: Amino Acids, Proteins, and p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理解你的担心,以及因为持续担心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困扰!
但你需要思考你是去回避你担心的体外和间接感染的场景,还是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你担心的场景是回避不完的!
感谢邀请,我是王医生,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同时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预测你可能不光担心这件事,也会担心生活当中的一些其他场景。
而如果你担心的场景真的有风险,那可能所有就诊的人员都面临着这样的风险,那应该人人自危才对,但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而在你没有产生恐艾心理的时候,也可能会经历类似的场景,但那时候你并没有担心。
生活并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是人心。
专业角度讲,这样的接触过程,属于间接接触,完全达不到感染条件,丝毫没有感染的可能。关于间接接触为什么不传染,我有专门的文章做了详细的解释,可以再次转发过来,供参考。
艾滋病会通过间接传播吗?再者,医院是治疗疾病的地方,如果会因为普通操作让人致病,那我们生病之后可能就没有可以寻求解除痛苦的地方了。
此外,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简化成与人共用杯子,只是你把它放到了医院这样的场所,就人为地提升了风险,这是恐艾的朋友特别容易出现的心理戏。但说到底,其本质还是共用杯子。截至目前,没有共用杯子会感染艾滋的宣传,也没有这样的案例。
至于你担心的症状,丝毫没有参考价值。如果真是感染艾滋病毒导致的淋巴结肿大,也不可能是单独一个。因为艾滋病毒是随着体液全身分布的,单独淋巴结肿大,不符合艾滋病毒引发症状的特征。
关于症状能否用来推断是否感染艾滋病毒,我也有专门视频做了解释,可以转发过来供参考。
现在,问题很明确,如果我们担心别人并不担心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别人不知晓艾滋病,而是我们的担心已经超越了常理,属于心理问题了。关于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应对方法,我有专门的文章,可以转发过来,供详细参考。
王丽娟医生:恐艾怎么办?深度解析恐艾成因~长文预警,请耐心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感染,这些漱口水肯定会倒掉或者换掉,不可能把别人用过的给你,你都是心理作用。假设医生把上个患者漱口水给你用,你想想从上个患者离开到你进来诊所做牙科治疗,这中间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漱口水有血液存在也已经离开人体环境,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病毒受到外界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微生物影响发生变化,造成病毒最外层包膜蛋白立刻失去活性,不能感染人体。并且漱口水跟血液融为一体以后,整体不再具备传染性。
一是血液或体液同漱口水混为一体,病毒整体量就已经被稀释了,病毒量不足以感染人体。
二是艾滋病病毒只能生存在血液或体液活的细胞之中,通过人体体液提供养分生存,水里具有漂白粉能够杀菌消毒,还具有低渗压属性,会造成细胞破裂,艾滋病病毒无法生存。
三是血液跟漱口水混为一体整体酸碱度会发生变化,造成病毒外层膜包蛋白立刻失去活性,从而没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方式是由病毒最外层包膜蛋白与被感染者体细胞表层结合,在融合过程中把逆转录酶写进靶细胞的基因序列,最后完成整个逆转录过程。当病毒包膜蛋白失去活性,也就无法感染人体。
我们通常说的伤口是开放性伤口,开放性伤口是指皮肤或粘膜出现破裂的损伤,其导致身体组织内部或外部的连续性遭受破坏。常见的开放性伤口事故包括跌倒、对尖锐物体的误操作、工具或机械导致的事故以及车祸等。例如刀伤、钝器伤、车祸碰撞的擦伤,这种伤口横截面积大,而且自身无法止住流血,不会形成皮肤内外压强差,外界的血液才有进入的可能。


其次感染过程不是说,血液或体液接触到你伤口就会立刻感染,而是需要足够的病毒量,能够进入你的血液系统,当没有外力介入,没有强有力的反复摩擦挤压,只是单纯的接触是不会感染的,就跟我们看到许多新闻报道一样,当人体失血过多,危及生命安全的时候,流出身体的血液很难被按压进入身体里面,你的口腔破损伤口非常小,形成口腔内外压强差,外界的血液或体液接触到你口腔损伤伤口之后,所谓漱口力是无法进入血液系统。


艾滋病只能在血液或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因为血液或体液为它存活提供养分,尽管艾滋病毒传染性极强,但也很脆弱,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物体中存活,离开了这些血液和体液,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


艾滋病病毒外层膜由双层类脂组成,病毒成熟后由宿主释放到外周,由于病毒脂质外膜与宿主细胞有相同成分,因此可以携带与宿主细胞相同的蛋白质成分,从而有利于保护病毒免受人体免疫细胞的攻击,因此艾滋病病毒只能在人体血液或体液中活性细胞中生存,一般情况下,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体液只能从一人体内直接进入另一个人体内才能传播。不能通过物体间接传播。



wtkj+主动被动+wtxj+wtgj+ytxj+ytgj+dfj行为分风险评估
艾滋病病毒离开体外可以存活多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恐体外,恐间接传播?这属于最“低端”的恐艾。用一位“恐友”的话说,连个不洁性行为都没有,没有资格说自己“恐艾圈”里的人。
知道自己为什么恐艾?走不出去吗?
就是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到处各种搜索艾滋病信息,连“朗格汉斯细胞“都搜出来了,你不恐艾才怪。
多健康的人,每天都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不停的强化恐艾的感觉,最后也只可能战战兢兢,每天如履薄冰。
作为普通人,没有不洁性行为,不沾染毒pin,完全不需要担心什么“日常生活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四个因素:
1、排出体外:HIV病毒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途径从感染者体内排出,如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对于不含HIV病毒或病毒含量极其低的体液,不会导致传播,如唾液、尿液等。
2、病毒存活:艾滋病病毒需要保持足够的感染活力,HIV病毒本身的环境生存能力极弱,病毒一旦离开体内,进入到环境中,能存活的时间非常短,可能离开人体后即“马上”失活。
3、进入人体:HIV病毒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高危行为,经过人体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才能进入到被感染者的血液中,比如不洁性行为。如果只有肢体接触,物品间接接触,不会发生传染。
4、数量足够:HIV病毒只有达到足够的量时才能在体内传播,而当HIV病毒数量没有一定数量规模时,例如接触的血液的量极少、或者体液中病毒载量很低时,病毒最可能还没碰到可感染的特定细胞就已经失活了。另外,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发挥一定作用,杀灭大量HIV病毒。
问题里提到的水杯,包括其他物品表面,哪怕是别人用过的,甚至是艾滋病患者用过的,杯子上,水中,残留的唾液中,都不存在足量的,可能传播艾滋病的活性HIV病毒。至于什么一杯子的血液,没有必要自行脑补,不存在。
HIV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非常弱,接触到唾液,都会因为唾液的某些免疫原性,一些免疫活性物质和低渗透性,几乎马上失活。接触到清水,同样的也会因为水的稀释,低渗透性,几乎立即失去感染活性。
大家不要有个伤口,就自行带入到“职业暴露”中,所谓的职业暴露,指的是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不完整的皮肤和黏膜直接暴露于艾滋病患者的大量高危体液(如血液、体液等)中。
大家的日常生活,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可以认为不存在这样的紧急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