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先说总体感觉:
就像是一滴水,遇见一片海。
<hr/>我是极幸运的人。
我的导师是业内公认的大牛。
我说的大牛,不是那种有多少基金,多少社会虚职,因为你在某个位置而被吹捧的大牛。
是那种,同行遇到困难,第一时间想到并寻求帮助的大牛。
是可以为同行解决问题,补锅的大牛。
<hr/>退休前是阜外医院成人中心的主任。
重症心脏外科、瓣膜外科,特别是瓣膜成形领域的领航者,技术天花板。
在阜外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手术你去问问许主任,他要不给你做,在国内也就没人敢做了。
有过两次,全院外科会诊,意见是心脏移植,主任力排众议,说可以常规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
要知道,他只是一个本科生,在人才云集的阜外医院,能站住脚跟实属不易!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大家向前。
成人中心,在他做主任之前,整体死亡率5%,他之后,由于管理的进步,技术的规范,流程的完善,整体死亡率降至1%。
主任退休后,带我一起来到北大国际,作为北京地区的一家新兴体制下的医院,4年时间,手术近1000台。危重患者比例超30%,手术成功率98.6%。
可谓无人能及。
(2019年,央视《大家》栏目曾在我的协助下为老师制作了一期纪录片,反响强烈,且以纳入学习强国的视频内容。具体请看:)
《大家》 20190130 心脏外科专家 许建屏
<hr/>那么,跟随主任这十多年,从读研到工作,有怎样的感受呢?
首先,对技术的精益求精。
他们对业务都有难得的精进态度,而且思路极其清晰。每台手术都会极其用心的准备。
你看着他缝针,一针一针的很自然,但背后都有着极其缜密的思考。
我是在他带着我做手术的时候感觉到的:
在主任的指导下做了两个瓣膜,一个搭桥,
看着是很简单的缝针,每一针怎么走,走多深,如何考虑和前后针的关系……他都讲解的异常透彻。
让我明白,原来看似正常的平淡无奇,其实都是深厚的积累。
魔鬼在细节!
其次,温和而有力!
主任是一个无比温和的人,这种温和,源于他内心的淡定与自信。
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事。他总是一种很淡然但很用心的态度。
他对每个人都很友好,即使是科里最不起眼的清洁人员,和他打招呼,他都会驻足并耐心聆听。而别人需要帮助,只要是他力所能及,他都会尽心去帮忙。有很多同行做不了的手术,都会推荐来找许主任,主任也都会尽力帮他们去解决问题。
台上遇见很紧急的情况,他一样是不慌不忙,无比沉稳。他总教育我“别着急,静下心来,事情总是可以搞定的。”
而更让我佩服的,是那种始终如一的心态!
我们的手术站的时间久,经常从早上干到下午甚至后半夜。我们经常会觉得浮躁,越往后越是精力不集中。
但主任就可以做到刚上台时怎样的状态,几个小时后依然这样稳定的状态……
这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修为。
再次,不求名利,只做有意义的研究。
如今,很多专家喜欢做研究,那种看着很高大上,其实对工作并没有意义的研究。
以至于有些大牛,你问他某某成名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的时候,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主任不是只做手术,他也有想法,也有研究的态度。
不同的是,他研究的方向,都是自己在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是别人无法给予答案的痛点。
这种研究,切实而有意义。能踏踏实实的为很多患者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但是,周期长,并不能带给他快速的名气与价值。
但他依然坚持,乐此不彼。
2011年,我硕士毕业,研究课题“二尖瓣成形中期影响因素分析”,在他的指导下,提出“左室扩张,特别是术后不能缩小的患者早期修复的失败率高,可能需要早期换瓣”(文章被协和医学院毕业论文收录),2017年时美国瓣膜病诊疗指南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早了整整6年。
2012年,主任说,升主动脉扩张不一定要置换,有些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原因,是可以考虑成形的。
许多人反对,而他依然很坚持的做这个事。
2019年,最新的血管外科指南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我们早了整整7年。
病例的收集,时间的等待,临床研究的各种限制,可能影响了他成果的纸面化与具象化。
但不妨碍他有着极其精准的临床感觉与思维。

<hr/>所以,跟着老师读书,
其实并没有很大的科研压力,他也很尊重我们的喜好与意见。
他说让我们做研究,主要的精力不是花在研究本身,而且如何去寻找需要研究的临床问题。
那种影响,如细雨润物。
悄悄的浸润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角落。
常常思维就会不自主的变成“这个情况,如果我是主任,我会怎么做?”
一个好的导师,绝不仅仅只是告诉你这个文章怎么发,这个课题怎么做。
那种博大的胸怀,精进而自然的人生状态,才是可以影响我们一生的东西。
如海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