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在材料学或者偏应用的化学领域,国内的工业界确实远远被学术界甩在后面,一般高校教授想要在土老板面前刷尊严感时,就会甩一大堆专业名词和表征设备,然后再堆砌一堆表征图谱,就完事儿了。
但是,在我研究生第二年偶然以客户身份参观过某外企的实验室后,我就觉得,应该至少在实用领域,高校是远远被甩在后面。
比如说工业界最常见的合成树脂领域,不管是聚氨酯,环氧还是各种聚酯,高校是很少研究的,他们一般会用我们不搞这些过时的,没什么可搞得领域为借口,去一直追热点。
事实上,当企业家拿着真金白银,找到这些教授后,教授往往会发动各个研究生,穷全组之力,几年也不会有啥效果。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以前的回答里说,现在的检测技术,想要破解一款国外化工产品的成分几乎不可能,即使是有机小分子的产品,也足以让一个硕士生当一个硕士课题做三年也不一定能分析出来。
就是因为,在这种盈利前景可观且持续的领域,技术都是以自己保密的方式在保密,既不会申请专利,更不会发文章,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这个技术几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国内至今仍然做不来的原因。
再加上即使做出一个这样的技术也不能发文章,所以,这种惯性持续多年后就造成了国内科研界基本不碰和应用相关的课题的潜规则。
一方面是实在做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干高大上的东西更容易发文章和忽悠土豪老板,维持自己做不出实用产品的尊严。
写到这,有人会说我信口开河,随便诋毁,讲话要讲证据的。
证据?还真不用我亲自去提供,你们搜索一下工业界被国外垄断的产品领域的论文,你会发现,你可供参考的除了大多数灌水的中文文章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国内的硕士论文,其中也不乏985名校的硕士论文,你打开仔细研究一下,他做的产品的最终的结果,往往连国外同类型产品合格的标准都达不到。
一般每一个这种题目的硕士论文背后都有一个做产品的硕士的一把辛酸泪,最后什么有用的数据和产品也没做出来,可是要毕业,不得不痛苦构思论文,最后就来了这么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产品相关的硕士论文。
实际上这些内容放到国外产品研发部门,他们若能看懂中文的话,肯定会重重地甩一句: Interesting!But not 一颗赛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