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42|回复: 5

[分享] 是否真可以靠吃货的方式解决物种入侵型生态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我反感新闻报道别个国家什么物种泛滥然后就邀请中国人去吃吗?人家拿你当清道夫,你却觉得吃货萌萌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吧,不行。然已经危机了,那就说明,吃货对它没效果。
我拿丹麦的生蚝举个例子吧,想必大家也都被刷屏了。
我目前人在丹麦,丹麦生蚝新闻爆出来没几天,我们就有了一个生蚝微信群,数目直窜500,群内人来自欧洲各地,一个个摩拳擦掌开始研究攻略。
一周后,我就跟着一群小伙伴跑去海边了。
然后我们去的是,左下角那个红圈,埃斯比约。
然而官方报道求救的地方是,上面的那个红圈,利姆水道。


我们为什么要去下面那个地方呢?
因为最近啊!!!海边虽然不至于遍地都是,但是太平洋生蚝还是挺多的,捡了个爽。
前几天呢,我多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多花了接近人民币1000块跑到利姆水道的岛上去了
然后呢,发现利姆水道的生蚝比南边的难捡多了!都在水里!并不是在裸露的礁石上就能捡个爽的那种!而且你还得区分开太平洋品种跟本地品种,不能直接一锅端,那保护了个毛线啊!
所以这么一看其实就根本划不来又不值得,就算能吃也懒得去啊。
这也就是为啥500人的群最后真去捡生蚝的人大概也就50人的原因
而且真正抵达"灾区"的居然只有我一个(然而我只是有事顺道过去看看,也并没有捡生蚝
物种入侵还是靠科学家的神奇选择性避孕药吧,别惦记着吃货力量了,机票钱够吃米其林三星的了,吃货们会算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在看到“XX(食材)泛滥成灾”时,还是要保留自己的判断力,意识到当地人并不是傻子,真要是能吃,好吃的话自然也会吃。
举个例子:今年早些时候,新闻报道过美国五大湖流域亚洲鲤鱼泛滥成灾,当地政府甚至悬赏百万美金寻求应对措施。



当时我就想到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糖醋鲤鱼,红烧鲤鱼,铁锅炖大鱼,鱼头豆腐汤......由于住得地方开车去五大湖还算近,还在群里问要不要组队,会猎于苏必利尔湖。
有人表示:钓点什么别的不好?那玩意没法吃。
随后我经过前人痛陈血泪史,才知道五大湖的亚洲鲤鱼和我们心目中上餐桌的鲤鱼不是一回事,前者不仅肉质十分粗劣,而且有种无论加多少葱姜蒜甚至辣椒都遮盖不掉的泥土和金属味。
前一阵子,有国内电商品牌试图在国内推广美国亚洲鲤鱼,靠吃货解决问题,但收效并不理想,目前已经销声匿迹了--这位“网红鱼”味道实在难以恭维,价格上也没有任何优势。


新闻还报道过,早在2011年,就有国内渔业公司试图打开亚洲鲤鱼的国内市场,但并未获得成功。(亚洲鲤鱼还乡不易(图)_网易新闻
事实上,美国人在吃方面并没什么过分讲究的小公主脾气,有什么好吃的,他们也不会落下。


小龙虾在美国同样受欢迎,一般是比较粗犷的大锅煮。每年九月,宜家还有个小龙虾节,去年我就去过一次,一桶桶的小龙虾运上桌,当地人往上面挤柠檬汁,我和基友们嘿嘿一笑,掏出一瓶老干妈。


炸鳄鱼肉是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等州的传统美食,刚到美国的时候,去了本地一个“庙会”(State fair),有当地特产的展出和美食摊,当时看到“油炸美洲鳄”(deep fried alligator)时还以为自己看错了,后来一问,的确是鳄鱼。还有关于美国人捕猎鳄鱼的新闻:美国一州对鳄鱼大开杀戒 捕杀巨鳄剥皮吃肉(图)
另外,像是鲶鱼这样的淡水鱼,美国人也喜欢油炸下锅,绝非像有些新闻说的那样不吃淡水鱼。


就连牛,羊,猪的睾丸,美国人也早就发现了其使用价值。和中国人一样,他们也对这类食物起了个委婉的名字,叫做“落基山生蚝”(Rocky Mountain Oyster)。
--
说这么多,有些离题了,无非就是强调一个观点:无论是哪里的人,毕竟都同根同源,在千万年间我们一同为生存而斗争,用勤劳和智慧,努力从大自然中尽可能多地榨取一些糖,脂肪和蛋白质。诚然,有的地方,因为特殊的民族和宗教原因,饮食多了一些禁忌,但中国人并不是唯一的一批美食探险家。老祖宗交给我们伟大的饮食文化,苦难的岁月让我们对一切可以利用的食材都倍加珍惜,目前,丰富的信息,又让我们吃货放眼全球。但我们还是不应当妄自尊大,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会吃懂吃的民族。
别人不吃,未必是因为傻,XX食材泛滥的新闻背后,又有没有商业营销的气息,这都需要多加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一条关于丹麦生蚝泛滥成灾的文章迅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丹麦驻华大使馆严肃地表示了对生蚝入侵的控诉,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担忧。
不料,这泛滥的生蚝点燃了中国吃货们的高涨热情,纷纷表示不能容忍丹麦人民如此暴殄天物,愿意自备蒜蓉飘洋过海去救灾,将丹麦生蚝吃到灭绝。
甚至连专家都表示,对于生蚝这种性情温和的生物,用“吃”来减少其数量在理论上确实是可行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蚝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古巴的螃蟹大军又让我们操碎了心。幻想着生蚝和螃蟹鲜美的滋味,默默吞咽了几口口水之后,或许该正视“入侵”这个并不那么和谐的词了。

生物入侵:不友好的外来客
所谓生物入侵,简而言之,就是“听口音不像本地人”的外来客,而且这个客人并不是友好的客人。这里所谓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口”,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
生态系统指的是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天敌,是维持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入侵的生物,正是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往往呈现爆发式地生长,抢夺资源,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甚至危及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可见,入侵生物指的是造成了有害影响的外来生物。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食人鯧事件”,让我们一度对外来生物过分敏感,甚至将我们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引进的罗非鱼也冠以入侵生物的恶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贸然给所有外地客都扣上“入侵生物”的帽子。因为如果能够正确地引入外来生物,这对于丰富生物多样性,丰裕人们的生活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胡萝卜、番茄、马铃薯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们让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多滋,而不是带来什么害处。

生态危害:广袤国土无一幸免
生蚝、螃蟹……生物入侵的脚步愈来愈快,现如今生物入侵已经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生物入侵的数量持续上升,而我国则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中国外来入侵生物名单,我国外来入侵生物已逾700种,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计。
外来生物入侵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本地生物生存以致威胁生物多样性,还可能成为新疾病的病源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以我国生物入侵的一个典型案例——水葫芦为例,我国关于水葫芦侵占水面,影响水质的报道数见不鲜。


水葫芦
自100多年前水葫芦引进我国,屡屡酿成环境事件,据科学界的保守估计,清理水葫芦每年需耗资亿元。
然而,水葫芦只是冰山一角,外来生物入侵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出现,无一幸免,涉及城市、农牧区、森林、水域、湿地、草原等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
此外,外来入侵生物酿成的环境事件层出不穷。巴西龟是传播沙门氏杆菌传播的罪魁祸首,非洲大蜗牛是可破坏500多种作物的田园杀手,松材线虫几乎对香港的马尾松林造成灭顶之灾……

中国吃货:我们确实解决过入侵物种
对于入侵丹麦的生蚝,我国吃货们跃跃欲试,可惜“生蚝签证”还没有开通,或者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然而,对于入侵了我们国家的生物,我们就可以直接开动了。那么,真的有入侵生物是被我们吃掉的吗?它们在我国经历了怎样的“悲惨命运”?
小龙虾是公认的以入侵方式进入我国,而被吃货消灭的生物之一。
在我国广受欢迎的小龙虾其实是来自南美的外来入侵生物,它们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短时间内遍布沟渠,对淡水鱼虾资源造成威胁。


一盘美味的小龙虾不过,中国吃货将它加入食谱短短几年后,野生小龙虾几乎已经踪迹难寻了,于是乎,人们不得不人工养殖小龙虾以满足吃货们的需求。
最近几年人们发现,前文提到的巴西龟其实味道也不错,突然对它们的命运隐隐有些担忧了。


巴西龟
入侵生物之所以能够实现爆发式的增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天敌的制约,引入天敌正是解决生物入侵的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贸然引入天敌,却有造成新的入侵风险。
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我们是一切好吃的动植物的天敌。土著的我们可比外来的天敌安全的多,可是靠吃来解决生物入侵真的可行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因为我国目前754种记录在案的入侵生物中,有些是各种微生物植物病害,不能吃;有些口感不佳,不好吃;有些携带了各种病害,不敢吃。所以说,靠吃货击退入侵生物怕是不太可能了。
吃货们的调侃让生物入侵听起来像一个可爱多过于可怕的词汇,可是“田园杀手”、“松树癌症”这些才是生物入侵的真实面目。
对于那些好吃的、安全的入侵生物,我们可以继续大块朵姬。但是,一定要做一个自律的吃货,不要过分觊觎外地的美食,不要成为入侵生物的引入者。


所以,今晚的小龙虾到底谁请客?

作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邢肖毅
出品:科学大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吃是不够的。不同的物种做法不同。比如美国当初从中国引进的葛藤,这东西人不能吃,只能喂牲畜,而偏偏牲畜吃得不如它长得快。
葛藤在中国多生长于冬季较冷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冬季季节限制导致生长较慢。引种到美国东部之后因为气候炎热正好适合葛藤生长,导致其覆盖面积完全失去控制。别说吃不够,美国人调集了大批除莠剂农药都没完全搞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