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52|回复: 5

[分享] 国产手机厂商中有哪些行业首创的设计值得分享,此次 vivo S17 突破性的外观设计都有哪些看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在手机成为社交符号的当下,各厂商在手机外观设计上都有了独特的理解,有哪些行业首创的设计值得分享?而以年轻时尚为代表的 vivo S 系列,从光致变色到粒子水墨工艺,每代都有突破性的外观设计,那么此次 vivo S17 突破性的外观设计都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看点?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3119556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经常和手机打交道的缘故,拍过了很多新机的图赏,要说印象深刻的设计,确实有几款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就是vivo S16系列,它的光致变色技术,让背板表面的纹理,像极了天然大理石的肌理。它巧妙地用一种玉质呈现出两种颜色,这也让手机背板在不同光线会呈现从青白色到深青色的过渡,既是翡翠霓裳,也是青山黛,色彩从上到下的过渡极为自然。


而且,哪怕加入了这么多复杂的工艺,你似乎看不出太多的人工加工痕迹,手机背板宛如一块完整的玉石一样。这也让手机的触感更加温润细腻,真正达到美学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而说到即将发布的vivo S17系列,我也有幸提前拿到实机,给山海青的配色拍了一些图赏,也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台手机的设计亮点。


看到它的第一眼,我脑海立马想到了流动的山水场景,或是丛林深处流动的溪流、亦或是海面上泛起的波浪,想到这些场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背板的颗粒和纹理实在太抢眼了。
在不同的光线和视角下,背板自带的磁粒会由点变成线,再由线变成一幅画,你能从里面感受到一股流动的力量,它如流沙、又如山脉、更如海面的波浪。


而青色的面板,它有一点淡蓝,也有一丝绿调,既让人想到烟雨空蒙,也让人想到深山青苔,这种自然的韵味,也让它极具天然的东方美感。


所以我在拍摄这台手机的时候,运用了大量山海的元素,通过自然环境里光影的衬托,让vivo S17系列显得更加通透、纯粹,让它如年轻人一样拥有见山见海、奔赴远方的热情。


vivo S17系列除了轻薄的机身外,最吸引我的应该就是vivo首创的「粒子水墨」工艺,它由1500万颗繁星粒子组成,通过三道高温烘烤的工序,定格背板流动的山海;再通过二轮的工艺叠加,实现绵延不绝的山峦效果,拿在手上感受到的既是纹理的温润细腻,也是科技工艺的浑然天成。


这项技术vivo其实从2020年就有了,不过vivo S17系列的设计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镀膜工艺的层次感、流动感更好的呈现出来。
他们希望在手机背板这一平面的载体中纳入生动,同时立体、动态的美,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打磨,最终他们选择流动的视觉效果。


而承接它的就是粒子水墨,它是一种非平面的立体颜料,能通过天然的磁力,控制极其微小的磁性材料进行上色和图案创作。而这种在磁场作用下成形的方式,让它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这也让它拥有更独特、更天然的特性。


这种流动的元素,其实也正是S系列针对年轻人群喜好所设计的,因为它既承载年轻人的肆意成长、拥抱各种可能性的美好期许;也预示着年轻人追求创新、热衷潮流的个性态度。


我其实拍过很多次vivo S系列的图赏,在我看来它的外观一直都是潮流时尚,又极具美感的代表。这次的S17系列依旧还是一样,它的整体设计延续了S系列一直以来的年轻、潮流、与众不同。
它在兼顾轻薄的基础上,持续探索材质的创新,将粒子汇聚成变幻的山脉,在背板上肆意生长,不仅丰富了机身质感,也让光影层叠间更显绵延不绝。而山海青的配色,握在掌心宛如持着广阔的山海,让自然和灵动遍布机身,真正做到潮流感与东方美学的完美交融。


值得一说的是,这次 vivo S17 标准版有着与 Pro 版几乎一样的外观设计,这也让vivo S17 标准版在同价位主打轻薄和颜值的手机里更具竞争力。
当然,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是S17系列的外观设计,更多的产品信息,还是得等31号的发布会才能揭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些年的 vivo 大概是醉心于「东方美学」这个概念的。
从 vivo X Fold 的华夏红、vivo S16 的颜如玉,到如今 vivo S17 的山海青,无论是对命名的选择,还是对 CMF 方案的探索,都显露出他们对东方审美的表达追求。身为工业设计师,我也非常好奇,手机的 CMF 还能有什么创新和突破呢?带着这一疑问,我揣着 vivo S17 穿梭于山林溪水间,漫步于城市的转角和巷尾,看看新工艺能给 vivo S 系列带来怎样的新表现。


刚拿上手的时候,我迟疑了片刻:这是不是和以前的多层镀膜类似的工艺?这个图案是平面印刷贴上去的吧?然而恰好,我当时正站在窗边,不经意间地晃动了一下手腕,就瞥见了有意思的画面。
这一道道如山峦、如海浪的弯曲「线条」竟然不是「线条」,而是似乎在玻璃厚度方向上有相当明显起伏变化的,是随着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动态」的波浪形光泽。


甚至不需要仔细看,就能察觉到它的「波浪形肌理」是由一颗颗亮闪闪的光点组成的。它和我过去见过的那些「自然纹理图案」不同,没有印刷感,也不是靠喷枪角度斜斜打出来的那种随机图案。
每一次在阳光下拿起它,那些整齐排列着的自然光泽,总是在闪闪晃动。


为什么呢?是怎么做到的呢?
身为设计师的八卦之心就此燃起!怎么会有这样细密且随机,同时又如此有规律和秩序的立体纹理呢?视觉效果太奇妙了!


直到 vivo 的朋友们告诉我,这款玻璃背盖上使用了「粒子水墨」的新工艺。
这是一种带有极细微磁粒的立体颜料,能通过控制磁场的方式来控制上色和图形的变化。因为磁场的加入,所以在图案成型的过程中,既有「形式」上的可控与确定,又有因磁场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细微的差别。于是,形成了这样有立体感、有颗粒感、有规律有层次,但又仿如天然形成一般的随机图案。


相信大家还记得,前几年流行过一阵的渐变色工艺。
当时,如果要实现那样的效果,需要 CMF 设计师与工厂的师傅一起进行无数次的调试,在喷枪的倾斜角度、喷嘴的距离、射速和油墨的流动性上反复尝试,才能找到一个「大致上」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渐变色。工艺原理层面上的随机性,在无法由数据来控制的情况下,就只能是维持在一个大概和差不多的水平。
但磁场,是可以电控的。


于是乎,当设计师和材料研发团队一起,经过不计其数地调试后,终于可以令这种变幻莫测的材料被磁场锁定,成为可以工业化大规模商用的新技术。
它和常规的印刷、喷涂、镀膜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都是由成熟的制图工具确定好图形后,转交给供应链制作生产的;后者并没有现成的控制工具,所以需要不断试错和调试,来找到理想中的图案,并且是可控的、可复现的、可规模化生产的「立体光泽」。
为什么可控和规模化如此重要?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因为开支预算有限,常常有许多想买但不舍得花钱的东西。到后来工作有收入了,慢慢会选择自己够得着的更好的产品。可是,当我们还没有机会拥有它们之前,是什么告诉我们「我喜欢那个」的呢?
恰恰是审美。
屏幕、电池、内存、系统这些包裹在产品内的密封装置,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陌生和不可知的。我们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因此,每一家脑回路正常的产品经理,都会在这些参数和配置上做好差异化。
但审美,是特别的一点。


因为审美是根植在文化中的,它是人人皆可知、人人皆可接触的。所以,同一种工艺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不应该由产品定位的高中低来厚此薄彼。
这就是这项新工艺需要在可控、规模化上下大功夫研发的原因之一。
于是乎,我们才会看到 vivo S17 的标准版本和 Pro 版共享了这一特殊的全新 CMF 设计,它们在审美趣味的表达上是完全一致。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标准版作为整个系列的基石,用市场规模要求研发和供应链把这项新技术做到了稳定和可靠的标准。


每每拿起 vivo S17,我还是会忍不住摇晃一下手腕,观赏它那仿佛会流动的立体光影。这与它是标准版还是 Pro 版无关,就是这一摇一晃间的光影流动,就足以令人停留片刻,在把玩中神游山海,在出神的休息后继续赶赴下一场欢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谈两个话题:

  • vivo S17的外观设计感受如何?
  • 由vivo S系列的设计风格我们有何感悟?
vivo S系列走过10代,从未像当下这样美得不可方物。
从包装盒里取出vivo S17,撕去包装膜之后,眼前展现出的是一幅写意山水,微微转动机身,墨色流淌,线条起伏,又仿佛是海潮涌动。再一转,波涛化作雾气,海水又升华成晶莹的粒子状散去。


沉醉在东方美学的情韵里,原来真的只需要一眼即可……
vivo S17这小小手机后盖上的生动画意,在一千多年前名曰水墨山水,在今天我们称之为“山海青”,神奇的大自然给了我们形和色的启发,让我们找到了设计形态的表达方式。浩瀚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文明给了我们美学文化的沉淀,让我们能系统化地将其记录、传播开来。


与S16若有似无,温润如君子的“颜如玉”配色相比,“山海青”多了波澜壮阔的动态韵律。由静到动,S系列的国风之美不改初心,在每一代新品求新求变的背后,vivo始终保持着对中式美学的热爱和坚持。即使载体不再是宣纸丹青,而是换作了“粒子水墨”这样的现代材料科技,但在内核里依旧沿袭着东方美学的传承。老祖宗经历了数千年代代相传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总是值得我们一遍一遍地品味,再从中汲取营养,设计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美学新篇。
早在2020年,vivo设计团队就开始投入预研,为今天这一代的CMF设计寻找新的亮点。三年之后,“粒子水墨”技术得以大功告成:在微米级膜片上,非线性排列了1500万颗直径10~40微米的磁粒,它们在天然力场的雕琢下,连点成线,又由线汇面,最终聚合成流体视觉下的写意山水。千万颗磁粒在天青色的映衬下,疏密渐次,流光溢彩,描绘出了我们眼前的山海画卷。


从S16到S17,vivo将轻薄、流畅、时尚、清新这些关键词都固化进了S系列的设计语言里。甚至包括镜头模组的布局、形态,柔光灯都一一对应。S17的镜头模组让我最喜欢的是——将模组底板的材质、色彩、工艺与后盖进行了高度统一的处理,视觉整体性大幅度提高。为了在两者间构建出变化的韵律,模组底板的侧面加上了一圈极窄的电镀银边,正面看细若勾线,侧面看强化了阶梯状的递进关系。
S系列的更新,宛若许久不见的老友重聚,相谈甚欢之间都是满满的熟悉感觉,但同时又有从未见识过的新鲜感,牢牢牵引着彼此欣赏的目光。


我们回到题目:值得分享的好设计。
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来解读,产品的外观往往会是打开品牌与用户之间缘分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对于智能手机行业而言,CMF(色彩、材质、工艺)设计的研究和应用特别重要,可在美学评价这个重要的维度里,中国品牌却长期缺少话语权和主导权。
由于智能手机的发明者并非中国品牌,所以大众用户对手机CMF设计的审美评价也都更倾向于西式美学标准。但vivo并不甘心如此,从2022年开始,vivo开始明确且笃定地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东方元素,从色彩到造型,全方位拥抱传统文化瑰宝。


vivo X90系列和vivo X Fold系列的华夏红,S系列的颜如玉、山海青,都大胆亮出了中式美学的底色,也向用户和市场展现了vivo品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表达和坚定传承。这些设计有的贵气,有的灵动,但他们始终不曾与时代脱节,也始终坚持着与传统文化的高度连接。
一个值得分享的好设计,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可以是技术角度,也可以是文化角度。
vivo S17的CMF设计,在技术上不走UV转印、镀膜等保险且成熟的技术路径,而是另辟蹊径,用自带灵动属性的粒子水墨在手机后盖上作画。设计的内核回归到文化层面,颜如玉和山海青两个配色,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了充满生命感和呼吸感的美学具象化表达。


S17系列用自己的优秀表现告诉了我们:美的表达不止一面,美的内涵也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上。
有一个可以告诉用户的好消息:过往的手机产品设计,通常是将一些特别的材质和工艺放在价格更高的产品版本。而vivo S17系列的山海青配色设计在标准版和Pro版上都会有,如果你钟情于这个设计风格,不用再纠结是否需要花更多钱上Pro版,标准版也可以满足你奔山赴海的小小心愿!
5月31日,期待我们与S17系列的正式见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单论外观设计,去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手机是vivo S16的那个「颜如玉」,S16到现在已经发售半年了,中间各大厂商发过好多新机,有性能强的、有拍照好的、有大折叠、小折叠,但是论颜值和CMF工艺,还是S16上那个能变色的「玉质玻璃」让我念念不忘。
到了vivo S17这一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引人注目的应该会是这个「山海青」配色,上手体验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它完全有潜力超越去年「颜如玉」的热度。



vivo S16标准版山海青配色

虽然vivo给S系列的定位是「轻薄人像旗舰」,但我觉得蓝厂内部应该有这么一帮设计师,一直在把S系列当做外观设计的试验田,总希望能在这个系列上做点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而且从「颜如玉」、「山海青」这些名字来看,这帮人似乎对传统的东方美学有点执念。
作为半个同行,我是深知「传统和现代结合」这件事是有多难的,手机是个消费电子产品,它的使用功能是不可能为了设计师的一点执念就做出巨大妥协的,所以任何风格和美学上的尝试,都可能会受到很多技术和成本上的限制,而在这些限制中找到突破口、实现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可能就是做设计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从「山海青」的呈现效果来看,vivo在S17上的这次尝试还是挺成功的,既提炼出东方美学中的代表性元素,又没有丢掉面向年轻人的时尚属性。
要通过文字传达「山海青」的真机质感其实挺难的,因为这是一个变化比较多、层次感很丰富的材质,下面我尽量结合实拍图描述一下,有条件也可以等发售后去线下摸摸真机。
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海青」,都会注意到机身背部这几道绵延的曲线,既有点像山峰,又有点像海浪:


但图片传达不出来的是,这些曲线是会「流动」的,当你转动机身的角度,就会看到它们像海浪一样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这种流动是有一定连续性的,并不是像那种光栅画一样,换个角度就会突变成另一幅画。
如果你凑近看这个机身的材质,会发现很多细小的颗粒,而那些绵延流动的「波浪」和「山峰」,就是由颜色更浅、更晶莹的颗粒组成的。


vivo官方把这个技术叫做「粒子水墨」,虽然我也不太懂背后的技术细节,但从肉眼观测的效果来看,这个名字起的还是很形象。因为这些颗粒确实有点像写意水墨画的感觉,凑近了看不到明显的边界,但离远了能看出它的整体形态和走势,也算是抓住了东方美学的精髓之一。
除了最显眼的山海纹之外,vivo S17给人的另一个感觉就是温润细腻,这个和「颜如玉」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基础颜色变成了青色,但是整体造型风格没有变,在特定光线的照射下,让人很有拿起来把玩的欲望。


这种造型和材质也让vivo S17继承了S系列的握持手感,轻薄的机身加双曲面的设计,也是很多看中手感的机型都会采用的方案。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机身材料和设计的内容,但摄像头模组上标志性的柔光环也在提醒着我们,S系列的定位是「轻薄人像旗舰」,买它的人不全是冲着颜值去的,也冲着它的轻薄和人像性能。从尺寸上看,这一代的柔光环也比上一代大了一圈,给人像补光时应该能打出更柔和、均匀的光线。


另一个我最近比较关注的细节是机身按键的分布,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过,有些手机的音量键和锁屏键是分布在机身两侧的,通常是音量键在左、锁屏键在右;而像vivo S17这样的另一些手机则是把音量键和锁屏键都放在右侧,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方案,尤其是在大屏手机上,单侧按键可以用拇指统一操作,更加方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vivo没有把「山海青」这种主打配色让Pro版本独占,标准版就有「山海青」,材质工艺与Pro版本几乎没有区别。这也是S系列的一个特点,标准版一直做的比较有诚意,就是一个体验完整的机型,并不是用低价吸引你,然后「骗」你去买Pro版本的那个「钩子」。


最后总结一下吧,个人感觉「山海青」是vivo 在S17这一代的很有野心的一次尝试,比较精准地提取了一些山水画的特征,并用新的材料工艺融入到了手机设计中,在具备东方美学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时尚属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昨天,vivo官微放出了S17系列的外观概念视频,我截图了几张图片下来:


这里的概念阐述视频有个重点:
在背板上起伏的,由闪烁粉粒组成的纹理图案,vivo将这种起伏描绘成了如波浪又如山峦一般的动视效果。同时在展现手机背板的时候,用闪光的粉末来强调这些肌理的组成结构。
在ID概念视频的结尾出现了vivo S17完整背板的样貌:


青蓝色与白色两款主打色,其中上方的白色款没有过多的细节展示且与先前青蓝粒子的起伏动效(占据视频80%时长的VFX)关联不大,而与之前强关联的青蓝色款式(官微称之为“山海青”配色)则强调了背板上的白色波纹效果。
因为官宣海报的整机样貌为了凸显设计理念、强化视觉意图,一般会采用CG渲染的方式在展现(阐述会相对直观与强烈),在真实光线环境下的“真机”会呈现怎样的质感?
N大有幸提前拿到了vivo S17“山海青”配色的真机,带大家一起来看看CG视频中展示的“粒子海洋”在现实中是什么样子。


这次ID上的工艺看点就是“粒子水墨”,它的本质就是将千万级数量的细小磁粒通过人为磁力布局,在微米级膜片上形成疏密有致的排布,从而形成图案纹理。把真机图和之前的CG渲染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没有展示出的细节:
首先闪亮的磁力粉尘并不像海报那样集中于一处(海报中高亮的曲线出现于中部腰线的位置),而是遍布整个背板,包括影像模组台阶饰面板的:


其次,因为磁力粉尘集中聚集而形成的高亮曲线代并非如海报所展示的那样只有一处,而是层层叠叠地在多处展现,且浓淡起伏不尽相同。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这些曲线高光带是会出现位移的,如同缓缓涌向岸边的浪花一样。
或许有朋友会疑惑:这种光影变幻的效果通过UV转印配合镀膜膜片不也是可以实现嘛?
两者工艺间的关键差别就是“轻盈”,雕刻膜片对光线的反应是连续的,高光反射带的本质还是一条连贯的线,只不过线条局部的粗细变化可以设计从而形成流畅的“光带”,而由10-40微米尺寸不等的粉尘堆叠而成的反射高光带,它所呈现的质感更像是“沙画”一般,无机的组成让质感显得更为轻盈灵动。


这张对背板内部磁粉的特写拍摄应该可以很好地展示我刚才所说的“沙画感”,vivo S17背板上的每一条高光带都不是黏连沉重的线条,而是如星辰、沙海那样细腻带有轻盈律动的漂浮尘埃。
我想vivo之所以选择磁力粉末作为“作画”材料,一方面是出于对“东方美学”的理解,只有细腻到了粉尘级别的“作画”才能给观众带来灵动轻盈的浮动光效。
如果把起伏的曲线看作层叠的山峦,那云雾缭绕中的远峰自然是需要带有朦胧与柔和的意味,vivo S17背板中1500万个细腻颗粒所带来的柔和漫射不仅带来了空气感,也柔和了线条的重量感,注视“山海青”中的光带如同远眺太阳初升,浓雾未散的群峰,充满写意感。
如果把细沙凝聚成的曲线看作大海的波纹,那高光位置的“群星”就像是细腻绵密的浪花,为观众描绘着潮汐涌动的方向,而遍布整个后背的千万光点则负责波光粼粼为这片海洋增添生趣。


另一方面,细腻的微米级粉尘对光线的反射也要比雕刻膜片更为“克制”,有高光,但不突兀。


在外拍实战中,我发现vivo S17“山海青”的高光带并不会刻意彰显自身存在感,很多时候只是隐隐露出些许亮度为背板的明暗层次起到柔和点缀的作用。我相信vivo懂得若隐若现的克制才是内敛的中式美学。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通过上面的图片发现vivo S17延续了之前的优良传统,把“柔光环”传承了下来(毕竟是懂人像拍摄的vivo),和主流的胶囊型补光灯相比,柔光环的发光面积更大,补光效率与阴影柔顺度也会更好,这一点在之后的人像拍摄环节我会专门补充说明,发布会前我不能透露太多信息。
另外......如果你更细心一点的话,会发现这次vivo S17背部的台阶厚度也控制得相当得体,既然外观都已经通过官微视频公开了,那我也跟着散一点呗,这张图有两个重点:



  • 影像模组得凸起非常小,与纤薄的机身组在一起的整体感非常棒;
  • 背板的触感是光滑细腻的(从光斑反射就可以得知),手感十分温润柔和,轻盈的体感与背板的细腻“沙绘”相得益彰,在我看来可以算是近年少有的,把视觉与体感融合为一的设计佳作。
所以对题主关于“突破性的外观设计有哪些看点”的提问,我的观点就是vivo S17是少有的将轻盈特性达成通感,视觉、触觉都非常统一的优秀设计,既有包含了东方的美学又没有冗余负担。
之后N大还将带来vivo S17在实战中的人像表现,在这个大家都卷“人像”的时代,vivo是否还能保持领先的地位?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