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一、行业现状:高速增长与结构性挑战并存
全球IVD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817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的10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2022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超20%,远超全球水平。然而,行业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
技术壁垒:高端化学发光、分子诊断等领域仍由罗氏、丹纳赫等国际巨头主导,核心原料(如高纯度酶、纳米微球)国产化率不足10%。
集采冲击:2023年省际联盟集采导致部分企业营收骤降超50%,倒逼企业向高毛利领域(如伴随诊断、罕见病检测)转型。
基层需求错配:县域医疗机构的POCT设备渗透率不足30%,检测单价仅为三甲医院的1/3,企业需通过规模化降本实现盈利。
二、技术趋势:AI融合与精准化突破
智能化升级:AI技术深度赋能诊断全流程。例如,AI辅助病理诊断系统可提升阅片效率50%以上,自动化流水线(≥600测试/小时)成为三甲医院标配。
超灵敏检测:单分子蛋白质检测(灵敏度达fg/mL)和三代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成本降至100美元)逐步进入临床,推动肿瘤早筛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的精准化。
多技术融合:微流控芯片与化学发光结合(如万孚生物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液体活检与AI算法联用(如华大基因肿瘤早筛方案)成为创新热点。
三、政策驱动:国产替代与生态重构
国产化加速:国家《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国产化率超60%。迈瑞医疗、新产业等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在菜单数量与自动化流水线上比肩进口品牌。
开放平台崛起:菲鹏生物联合华润医疗打造的IVD开放生态平台,通过“原料+仪器+渠道”协同,降低中小企业的研发与商业化门槛,已吸引200余家合作伙伴,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出海新路径:东南亚与欧洲成为国产IVD出海核心市场。新产业通过CE-IVDR认证进入欧洲高端市场,东方生物则以高性价比POCT产品抢占东南亚份额。
四、未来展望:差异化竞争与生态协同
聚焦基层与居家场景:DRG/DIP支付改革推动基层检测需求爆发,便携式生化分析仪、AI赋能POCT设备将成增长引擎。居家检测市场(如无创血糖监测)预计2025年规模突破200亿元。
供应链韧性建设:面对核心原料出口管制风险,头部企业通过建立6-12个月战略库存、布局东南亚代工厂等方式增强供应链弹性。
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与高校、医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临床验证-商业转化”闭环创新。例如,迪安诊断与华大基因合作推进基因测序平台建设,缩短产品上市周期30%25。
结语:创新为本,生态致胜
IVD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的转型。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原创性、供应链效率与生态协同能力。本土企业需抓住国产替代窗口期,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壁垒,同时借力开放平台与政策红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如需抗体、抗原、通用试剂或技术资料,欢迎联系广西莱迪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8260953730(微信同号)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37457041590528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