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17|回复: 0

[分享] IVD行业大洗牌:谁将吃掉60%利润?技术、供应链、政策终极较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今天聊一个深沉的话题,IVD行业的最终利润会是谁的?生产企业?流通商?经销商?还是医院检验科?又或者是惠及于民?“谷贱伤农”的反噬,又是否会出现在IVD?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今天的讨论:

(1)IVD传统生意模式的价值重构在传统的IVD业务模式中,经销商能够维持利润率的法宝主要是“客情”和“信息差”,区域里面的大经销商往往在客情上面有着逐年积累的优势,同时通过这种客情优势以及过往成功案例,往往能够拿到大品牌和好产品的省代,进而垄断区域市场内的产品供应。


同时经销商也能够构建起区域的服务团队,对产品用户进行技术服务和临床服务。这是传统的IVD生意模式。彼时关键的决策人是检验科主任,不同的医院是不同的决策流程,所以容纳了很多的操作空间,也才有IVD生态的繁荣。此时产品流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厂家—经销商—医院,三个点上。


但随着集采、省平台挂网、区检中心、SPD等各种政策和模式加持下,原来IVD行业的“三点分利”模式就不稳固了,需要照顾到医保的承受能力,也要照顾到流通商的利润情况。饭没有变多,但是吃饭的人变多了。
(2)政策“剪刀差”,改写游戏规则
这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的试剂集采,把IVD的入院价格一撸到底,基本上每集采一次,试剂的价格都会降一次,总有更低的价格出现,这是第一刀;然后是医保支付改革和检验收费统一收费编码做立项指南,把五花八门的检验项目收费统一,这种统一之下,小分类技术比较吃亏,容易被归到大分类里面,对于很多创新型技术的影响比较大。DRG/DIP支付改革又让医院检验科陷入"创收科室"到"成本中心"的转型阵痛。
无论是集采,还是阳采挂网,都在打破原来IVD的商业模式,以前对检验科主任的“客情”积累在业务中能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集采和挂网带来的另外一个改变就是打破信息差,医院可以在平台上选择中标的产品采购,而非由经销商的推荐,此时只要配送商即可。
所以,我们看到那种以前的大省代模式,正在逐渐转变为“1+N”的模式,一个平台商做产品的配送,然后对接N个二级代理商来处理入院流程。
肯定要有部分人吃不上饭,这样才能有人吃饱

(3)医院要留住利润,花样百出
对于医院检验科而言,如何降本增效是关键,而降本增效两把刀,把试剂入院价格持续压低,把不赚钱的项目统一外包,于是共建实验室、区域检验中心等业务模式开始兴起。
但这里陷入了一个“困境”,常规项目不赚钱,高值的项目要么没有收费、要么样本量太少,就很尴尬。

(4)IVD企业唯有市场份额来换利润
当全国检验收费趋于统一,同时又有集采大棒挥舞,未来对于IVD企业而言,唯有拿市场份额来换取利润,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跑出来更多的流水,才有赚更多钱的机会。尤其是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品。把产品菜单拿全,把设备做到流水线,如果产品同质化卷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比谁的产品更全,谁的成本能降的最低,同时谁的方案最好。未来3年我们或将见证生化免疫TOP5的企业逐渐吃下更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的价值就会从业务导入变成技术服务,只能挣一个辛苦钱。所以经销商就得转型,要么被IVD企业收购掉,成为直销团队;要么转为平台商,横向拓展;要么就是自己做生产,自己搞一个集采版的产品出来;这样资源还能复用,如果还是坚守原来的业务模式,只会越来越难。
(5)“好产品”的评价标准是:性价比
未来能够在临床市场存活下去的产品,一定是性价比极高的产品,并不是技术最好的产品,这也是为啥胶体金这款产品能够持续这么多年风靡市场的原因,极致性价比,保证了足够的利润空间。
IVD企业后续研发产品,如果上市之后,不想被市场快速淘汰,就得从节省费用,降低成本的维度多去思考,同样的收费,我的成本更低,同样的价格,我可以提供更多功能等。
那新的诊断技术是不是真的没有未来了?因为任何一个新技术在大规模普及前,成本一般都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过于新的技术短期内不会在临床诊断体系中进行应用,而会在科研机构、疾控系统、海关出入境、政府某些特定的疾病防治项目中应用。
比如分子POCT的产品最早在中国开始应用就是源自疾控的项目,中国是这样,WHO也是这样。当一个产品没办法在单个检测上来到足够大的临床价值时,就要想想它是不是有其他的、来自社会或者管理机构层面的宏观价值。所以用创新技术研发产品也是这样,很多技术一开始不能直接冲向临床

(6)终极博弈:利润究竟会留在哪里?
在这场多维度的较量中,生产企业必须直面"创新悖论":每投入1元研发费用需要从多少订单中才能收回;流通商在规模扩张与资金周转率之间走钢丝;医院检验科则困于项目集采和收费改革与医院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而患者端的真实获得感仍存疑,检验项目收费真的降了么?但为啥需要做的检查却越来越多了。这种看似矛盾的商业逻辑,恰是IVD产业变革期的典型特征。
当技术、供应链、政策的三重力量完成共振,行业终将走向"哑铃型"格局:一端是掌控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巨头,另一端是垄断渠道的全国性流通平台,中间环节的生存空间将被极致压缩。
"谷贱伤农"的警示正在应验——那些年营收低于5亿的企业,出现技术投入负循环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
这场洗牌的本质,是医疗价值链条的重新定价。当IVD行业走过野蛮生长阶段,唯有那些同时具备技术创新、供应链韧性、政策应变能力的"三维企业",才能在这场终极较量中笑到最后。而真正的胜利,或许在于构建一个让技术创新者获得合理回报、让流通效率真正惠及患者、让医疗价值回归本质的新型生态。这,才是行业大洗牌的终极意义。
以上仅代表作者锁炎的个人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8753531054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