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我不想多做解释,我也不想引战,我只来讲一个真实的病例。 
 
1955 年,世界上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美国被发现。这个病的名字很古怪,但其实病因很简单:人体身上有种叫“醛固酮”的激素,一旦这种激素分泌多了,就会导致病人出现难治性高血压、低钾血症等等症状。 
而在两年后的1957 年,我国内分泌科的上古大神级人物——瑞金医院的邝安堃、陈家伦、许曼音就成功诊治了国内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但这个病例的诊断非常曲折。为什么?因为当时是无法检测醛固酮这种激素的。 
既然无法检测醛固酮,自然无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他们硬是诊断成功了。 
故事是这样的。 
 
1957年,一名51岁的中年女性因为“高血压、发作性下肢瘫软”入院。这个症状是不是非常典型? 
那个年代,甚至连检测血液中的钾离子都极其困难。彼时的瑞金医院(广慈医院)内分泌实验室仅一名技术员和几件简陋的实验仪器,最珍贵的要属火焰分光光度计。陈家伦教授正是借助这台仪器,测定电解质证实了这例患者血钾降低和尿钾增多。 
是不是越来越接近真相了? 
不。 
因为当时不能证实患者血液中醛固酮激素增加。 
在当时还不能测定醛固酮的情况下,瑞金内分泌人想了一个土办法: 
将处理过的患者血液注射到老鼠体内,然后测定老鼠的尿钠和尿钾,发现老鼠出现了尿钾排泄增多以及尿钠降低的现象。嗯,越来越接近真相了,诊断差不多明确了。 
但是……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当时没有CT,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肾上腺肿瘤——也就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罪魁祸首。找不到肿瘤,就不能做手术切除。而且,醛固酮增多症不是一定都有肿瘤的,有的有,有的没有,治疗方法也会不一样。 
当时最高级的技术就是后腹膜造影,做起来很复杂,但还是找不到肿瘤。没有CT真是不方便啊。 
最后瑞金人又想了一个土办法: 
手术探查。就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硬开刀。和患者充分谈清楚,患者也同意了。 
手术很成功。幸亏成功了。 
术中发现患者的肾上腺上长了一个肿瘤,成功切除后,高血压和低钾血症都明显改善了。这就是全国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过程。 
集中了那么多内分泌科的远古大神,在1957年,这一诊断过程用了整整七个月。 
 
而今天,我们有足够的技术检测醛固酮和做肾上腺CT,诊断这样一例典型病人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内分泌科医生加上—— 
 
 
七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