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南昌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次学术会议暨首届洪城论健现场,来自江苏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张群教授阐述了中国肺癌筛查从“广筛”到“精筛”的转型路径。她强调,肺癌七种自身抗体(简称“肺癌七抗”)作为突破性生物标志物,正成为精准识别肺癌高危人群、优化肺结节管理的核心工具,标志着中国肺癌筛查正式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新时代。 聚焦筛查痛点过度诊疗与精准性难题成核心矛盾张群教授指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双高的恶性肿瘤,受人口基数、吸烟率、环境污染影响,防治形势严峻。她提出核心问题:针对重度吸烟者的重复性 LDCT 筛查是否适配中国,并强调需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本土特征,避免 “一刀切” 套用国际模式。 “中国肺癌患者中,非吸烟者占比超30%,女性不吸烟人群肺癌发病率更是不容忽视。”张群教授引用《JAMA Internal Medicine》研究数据指出,对中国不吸烟女性单纯进行LDCT筛查,不仅未降低肺癌病死率,反而导至88%的肺腺癌被过度诊断。同时,LDCT筛查还面临假阳性率高(首轮筛查阳性率达27%,确诊肺癌仅占3.8%)、过度诊治普遍(约30%-40%肺结节患者接受不必要外科干预)等现实困境,如何从大量肺结节中精准识别肺癌患者,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破局方向分子标志物纳入指南,多模态评估成关键针对当前肺癌精准筛查面临的困境,张教授指出,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多模态评估体系是破局的关键。其中,肺癌相关抗体(俗称“肺癌七抗”)作为经前瞻性验证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预警方面优势显著:作为能在影像学发现肿瘤前4-5年提示风险的生物标志物,肺癌七抗已通过多项国际与国内研究验证:美国梅奥诊所、英国大型队列研究均证实其早期预警作用;涵盖1.2万人的ECLS随机对照研究显示,通过七抗筛查可显著降低2年内进展为晚期肺癌的风险;中国1.5万人前瞻性研究更显示,七抗检测阳性预测值达84.2%,联合LDCT后阴性预测值提升至91.7%。 “2023年《柳叶刀》综述已明确,肺癌七抗是目前唯一经过前瞻性筛查研究验证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张群教授表示,这一标志物的出现,打破了单纯依赖吸烟史、年龄等“经验判断”的传统模式,推动肺癌高危人群识别进入“模型驱动”的精准阶段,尤其能覆盖西方筛查策略遗漏的非吸烟高危人群。 “影像+血液”双轴评估破解肺结节管理难题随着LDCT普及,健康人群肺结节检出率居高不下,但绝大多数为良性。张群教授指出,《2025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等权威指南已明确,肺结节评估需结合影像学与生物学指标。 她提出“影像+血液”双轴评估体系:通过将两者结果划分为 “双阳、单阳、双阴” 三类,实现肺结节精准分层。其中,“双阳”(影像典型 + 肺癌七抗阳性)时诊断阳性预测值高达 95.8%,需及时开展临床处置;“单阳”(仅影像或肺癌七抗阳性)需通过定期随访排查风险;“双阴” 时结节安全性准确率达 95%,可避免不必要随访 —— 即便结节小于 8 毫米,也能通过该模式甄别出 “惰性安全结节”,大幅降低漏诊与误诊率。 立足本土推动肺癌筛查向“精准化” 转型在会议总结环节,张教授展望,中国肺癌筛查正从“照搬西方”走向“本土化创新”,未来将基于个体风险动态调整筛查间隔(高危人群缩短间隔、中低危人群延长间隔),并构建从初筛、评估、随访到干预的全程化管理闭环。 她表示,随着肺癌七抗等技术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液体活检的融合发展,中国有望建立覆盖全人群、可定制的精准防治体系,真正实现肺癌“早发现、准诊断、少过度”,助力“健康中国2030”肺癌死亡率下降目标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