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VD产品研发中,多项联检(如呼吸道三联检)的临床试验设计常让从业者困惑:多个检测项目是否需要独立统计?样本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整合?
基于法规与多年的实践经验,我来为大家梳理一个清晰的解决方案。
对于包含多个测试项目的联检产品(如呼吸道三联检中的甲流、乙流、肺炎支原体),每个检测项目应视为独立的临床试验单元。具体操作如下:
1、独立设计:每个项目需单独制定临床试验方案,包括:
明确的临床评价指标(如灵敏度、特异性);
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样本量计算;
独立的数据分析流程(如阳性/阴性符合率计算)。
2、整体框架整合:将三个独立项目的试验结果统一纳入“呼吸道三联检”的总临床试验报告中,形成完整的申报资料。
为什么这样做?
不同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目标人群及预期用途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甲流与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不同),独立设计能确保每个项目的性能评价科学严谨,避免数据混杂导至结论偏差。
样本量需基于单个项目的统计学要求确定,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例如,若呼吸道三联中“甲流检测”目标人群发病率为20%,要求灵敏度≥95%(置信区间90%-98%),其样本量可能需数百例;而“肺炎支原体”若发病率较低,则需更大样本量以满足统计效力。
尽管各项目独立统计,但实际试验中可灵活共用样本以优化资源:
注意:样本共用需严格记录原始用途,并确保不干扰各项目的独立评价(如避免人为调整样本状态)。
1. 报告结构:在最终提交的临床试验报告中,需清晰区分各项目的独立分析结果(如分表格列出甲流、乙流、肺炎支原体的灵敏度/特异性数据),同时汇总整体结论;
2. 沟通前置:建议与审评机构提前沟通统计方案,尤其是罕见病或多指标联检场景,确保方法学符合监管要求。
多项联检产品的临床试验并非“一揽子统计”,而是通过“分项独立+整体整合”的策略平衡科学性与效率。IVD从业者需严格遵循“一项一设计”原则,善用样本共享技巧,在合规框架下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