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VD行业里的“井水不犯河水” 众所周知,体外诊断行业内部其实包含着不同的服务对象,比如有的企业服务对象是检验科,有的企业服务对象是病理科。虽然检验科和病理科都属于医技科室,但是其工作内容还是有较大区别。 一般检测人体组织样本的工作由病理科承担,而血液、尿液和体液等标本则属于检验科的工作对象。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IVD企业中做检验科业务的和做病理科业务的企业之间的分离。一般做生化、免疫、临检、微生物和分子这些传统检验科业务的企业不涉足病理科业务,反之亦然。同时,两类企业在人员交流上也比较少,从事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工作的人往往没有进入到以检验科为服务对象的IVD企业工作的机会,反之亦然。在参会上同样如此,参加检验会议和参加病理会议的企业大部分不重合。这就造成了IVD领域事实上的分隔状态。 虽然有一些企业横跨两界,比如罗氏、万孚生物等等,像安必平和迈克生物,一个是病理领域佼佼者,一个名列发光五虎,但是却都有自己的液基细胞学产品线。但总体来说,迈瑞不做伴随诊断,艾德生物不做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还是行业常态。 二、政策变革引起的行业整合 在之前行业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透景是一家以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和荧光PCR技术等为主要业务范围的、业务线偏向于临床检验终端的IVD企业;而康录生物则是一家深耕FISH检测技术的、业务线偏向于病理科终端的企业。分别从事这两部分业务的IVD企业之间的收购之前确实不常见。这可能意味着,在集采、DRG改革、组套拆分等新政的影响下,IVD行业所产生的新变化。 病理科终端的市场规模相较于临床检验终端来说小得多,5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几乎可以算病理企业天花板级别的门槛了,但是相较临床检验市场动辄几十亿的大手笔确实算不得大买卖。但所谓“大有大的难处”,近年来临床检验终端不断遭受主管部门雷厉风行整顿的同时,集采等举措尚未波及到病理科终端,组套拆分更是对病理科业务几乎没有影响。 同时,病理企业的部分产品临床应用价值明确、技术门槛高,以康录生物所从事FISH检测技术为例,其对于基因扩增、断裂基因等的检测是金标准,对于肿瘤精准诊断意义重大,附加值高且具备技术壁垒。堪称是“小而美”的细分领域,而此类“小而美”的领域在目前IVD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从粗放开垦转向精耕细作的时期往往是最能持续提供增长动力的。 因此成为一些有实力企业拓展新业务线以对冲集采影响的目标可谓顺理成章。“大而全”的企业收购“小而美”的企业作为自己业务新的增长点,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内IVD行业频频上演的戏码,而病理企业相对较小的体量使得它们更可能成为收购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