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GS应该是通过不同样本来源,有针对性检测不同症候群疾病的病原体,其最终应该解决的问题包括。 1.通过较高的病原谱覆盖率判断症候群/特定疾病是否由病原体所引起。(是不是) 2.再通过准确的方法学,区分和辨别具体感染是由何种病原体引起。(是什么) 3.再通过耐药基因的检测和报告解读区分定植和感染指导临床如何用药。(怎么治)
再来考虑tNGS相较于mNGS的优势!
1.更便宜的价格:tNGS500-600元,大约是mNGS价格的20%左右,当然目前300+的tNGS并不稀奇,tNGS提升检测性价比和容错率。2.更准确:使用捕获探针或多重扩增子方式的tNGS都比mNGS更灵敏。3.可区分:精准可以区分亚型,还原病原真实含量为定植or感染提供依据。4.影响更小:不受宿主人源基因影响,解读可以标准化、自动化。由于不受宿主人源基因影响,所需reads数较低,上机数据量更低也变相降低成本。5.TAT相对更短:样本汇报时间更短,时间节省可在建库、测序、报告解读等步骤上。6.更针对和易用:与无偏倚的mNGS不同tNGS扩增有针对性,因此针对症候群和应用人群及场景更加明确,更容易开展。90%以上mNGS阳性检出病原微生物种类不超过200种,所以tNGS针对性的覆盖100-300种常见病原体+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panel组合更加合理。 针对不同症候群疾病的100-300种病原体panel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原因一:是不同症候群疾病的病原谱本身不同所导至。 原因二:有些病原体在特定症候群疾病中检测并无太大意义。 针对不同的症候群疾病设计panel,致使其满足临床95%-98%的需求,因此使tNGS在应用场景明确下比mNGS更加合适、易用。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最新《病原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质量评价联合研究》这篇文章发布。提示!本文只是将文章结果和结论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该研究对11家企业研发的tNGS试剂进行分析,目的为分析其tNGS技术选型的特点及检测性能。 研究非常严谨由于要和上次mNGS进行对比,所以使用与上次研究相同的联合研究的参考品。通过将PRH1-PRH4样本分别经过3次10倍稀释后,最终形成16个样本。 虽然11家企业都称为tNGS,但其panel内包含的病原体与耐药/毒力基因数量差异巨大,panel内指标范围是30-706个。另外从tNGS与mNGS对比可以看出,二者的检测结果除了肺链、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副肠孤病毒A型、人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等病原体阳性符合率差距较大外,其余检测水平接近。 文章给出结论为:本次tNGS检测总体性能表现与2019年mNGS试剂相近。 1.引物二聚体占比或有效数据量占比,不同参加单位的数据差异较大。引物二聚体占比为0.01%-98%(部分参加企业引物二聚体占比的中位值高达75%),这代表引物有优化空间。2.在阳性结果中:埃可病毒11型、肺炎链球菌、人呼吸道合胞病毒B型检出率较低,分别为20%、55%、67%。11家企业中仅有2家单位(C1、C10)对靶标范围内微生物检测均报告阳性。这意味很多企业对于某几个病原体检测不够灵敏。3.在阴性结果中:11家企业中,5家企业数据的阴性符合率均为满分,占45%。6家企业数据存在不同比例的假阳性情况占55%。分析显示,导至tNGS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是样本交叉污染和分类错误,分别占比50%和38%。这意味着样本交叉污染成为影响特异性主要因素,后续更污染和流程。文章使用相同的样本对比tNGS和mNGS的总体性能性能,并给出相近的结论。但文章中有部分信息未被提及,如二者检测时间、测试成本、报告解读难易、整体操作难度等方面的对比。此外未引入人源基因干扰、也未对于临床非常关注毒力和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和对比。尤其是耐药基因与精准用药关系密切,特别是以我国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情况较为严重。连年以来MRSA、VRE、CRE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阐述观点为:一款产品的诞生,是许多因素平衡的结果,如成本、时效、覆盖率、临床意义、技术性能等。因素间需要侧重和取舍,针对不同产品/技术,都有其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和人群。这就好比问DS抗原和核酸谁更准确,DS能找出很多数据与文献说核酸检测更准确。于是继续发问,既然核酸更准,那么现在家用自测用核酸更合适?而DS可能回复到,当下抗原还是更适合家用自测。tNGS通过价格、覆盖率、性能、TAT等特点带来的性价比,从而更针对、更明确、更易用、更适合的服务更多患者和终端,这也许才是tNGS这款产品真正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