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两次检验价格治理后,安徽、浙江、重庆、陕西、河北、上海、湖南等省份今年都陆续调整了各类检验项目收费价格。
调收费,正在成为集采等控费方式的另一个重要政策方向。 各省检验物价调整,可以说是全国检验项目收费规范趋势的一个缩影 此前,国家医保局针对糖化、弹力图、肿瘤标志物等项目开展了两轮价格治理,明确要对量大、价高、区域价格差异大、群众负担重的项目价格,分批推动高价省份下调价格。
这一举措标志着检验项目从“区域性降价”转向“全国一盘棋”,价格刚性约束时代正式到来。体外诊断试剂进院价格体系正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IVD企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尝试破局之路。
最近几年,很多IVD企业在聚焦传统核心赛道的同时,通过业务多元化发展分散市场风险,希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注册情况来看,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了318张IVD国产三类注册证,2024年批准了533张IVD国产三类注册证,同比增幅高达40%。 三类注册证大幅增加,说明企业在创新研发方向的投入很积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除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层面,业务模式也有诸多尝试。如:从单一指标检测转向专科诊疗一体化,体外诊断与药企跨界合作,尤其是肿瘤靶向诊断领域、拓展C端应用场景、医共体区检建设、集约化配送、智慧实验室、低空经济+IVD、产学研合作、并购整合、战略合作资源互补等。
随着中美关税战事件的爆发,外资企业出于本土业务的长远发展,必定会持续加快本土化。罗氏、贝克曼、希森美康、雅培、奥森多等外企,最近几年正在加快国内生产、注册步伐,今年不少生化免疫领域的招投标,都是本土化后的产品参与。 国产企业在化学发光、流水线、分子诊断、微生物质谱、基因测序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等级医院市场。 根据CAIVD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2024版)统计,生化检测本土品牌占有率60~70%;免疫市场本土品牌占有率超过35%;分子诊断市场本土品牌占有率约50%;血液体液检测市场本土品牌占有率超过50%;POCT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占有率超过60%;微生物市场本土品牌占有率20%左右。 出海方面来看,不少体外诊断上市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越来越高,根据2024年各大上市企业的年报统计,出海方面有17家主营IVD及IVD关联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过30%。 海外市场对于企业抵御国内增速放缓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IVD企业通过技术输出、海外本土化建设、全球化布局来应对国内医保控费价格压力和市场内卷。 出海可划分成8个区域,北美(美国+加拿大)、欧洲(西欧)、日本、中东(西亚+北非)、东南亚、拉美、东欧(俄罗斯)、非洲。
制图:体外诊断价值圈 从整体大环境和医保的动向来看,检验收费全国均衡规范化发展,是医改的必然结果,但挑战与机遇并存。短期内,价格压力将加速低端产能淘汰;中长期看,具有技术护城河、全球化布局和有能力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如原料自研、磁珠、芯片等供应链自主生产)降低成本的企业将进一步胜出。医疗反腐常态化下,传统“带金销售”路径越来越难,渠道费用率持续在压缩,医保基金监管加剧和DRG实施使得检验大套餐时代一去不复返。根据最新行业年度报告数据来看,国内IVD市场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生化诊断市场负增长,免疫、分子诊断无增长,可见,体外诊断行业正处于政策调整和市场变革的关键时期,规模优势不再创造规模利润,创新产品受制于物价、医保、学术、市场等长周期投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其对传统市场的替代效应。在当下体外诊断行业主流方法学格局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不论是IVD企业还是从业者,硬碰硬的竞争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