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PacBio公布了2025Q1季度的初步未经审计的收入,Q1收入同比下降5%。为了应对持续的市场不确定性,公司决定裁员80人,并削减其他开支。同时宣布接下来的3项重点工作: 加速HiFi测序的应用 在提高毛利率的项目上投资 推进长读测序产品组合的创新,以增强平台的可扩展性并降低成本 PacBio 从来没有公布过短读测序平台 Onso 的销售情况,这不明摆着卖得不咋地吗?所以能大致判断:PacBio 将逐步减少短读长测序平台 Onso 的投入,之前宣称的高通量短读平台的开发,也可能凉凉了。 可就在2025年1月的JP Moragan会上,PacBio还拍着胸脯说“按计划提供一套高度精确的短读和长读测序技术,涵盖一系列通量选择,以满足整个测序市场” 这就意味着,2021年花了8亿美金收购Omniome的短读长技术,以及2023年又花了1.1亿美金收购Apton以开发高通量短读长测序平台,这些操作基本都打了水漂。 这不禁让人要问一句:为什么PacBio这个测序老炮玩不好短读长? 这里有很多疑点: 作为短读长测序长期的竞争对手,应该很了解短读长市场的痛点和需求; 同时,由于长期的竞争关系,其面向的客户资源也有大量重叠,可以直接拿来用; 测序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模块,也有不少现成的资源能利用; “高精度测序”这一价值主张在特定领域确实是有用,PacBio的测序质量也是真的高; 虽然前期发布的时候价格有点贵(仪器$259K,试剂$15/G)。但去年也大幅降价促销了呀,仪器降到$99K,试剂最低只要$4/G,这价格不应该是“真香”了吗? 更让PacBio扎心的是,同样做桌面级SBB(边结合边测序)测序仪的测序“菜鸟”Element,他们的AVITI竟然卖爆了。 Element2024年收入是2023年的2.4倍。23年底的累积装机是112台,2024年装机数量预估是大于157台! 这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更显得Onso的销量惨淡得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是为什么呢? PacBio自己从未公开原因。我尝试着寻找了很多线索,发现原因还是藏在上面的那些问题里面。以下分析都是我个人猜测,要是有知情者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价值主张 PacBio提出的“高精度测序”这个价值主张显然有意义,尤其是在肿瘤ctDNA,MRD这类需要找低频突变的应用上。但它明显高估了这个价值主张的意义,在Onso上市之初将试剂价格定在了$15/G。再看隔壁的Element,喊出$200/genome(当然是有装机数和试剂量前提条件),Onso的价格是Element的7倍还多! 为何定价差异这么大呢?因为锚定的竞品不同。 Onso锚定的应该是Illumina家的NextSeq系列。所有人都知道,Illumina家定的规则就是:想要测序单位成本便宜,就得用大通量的设备。位于中通量地带的NextSeq,价格就在“中档”。基于这个规则框架,PacBio就给Onso定了一个比NextSeq更低的价格,自以为挺有诚意了。 可Element不一样,它主张“可负担的测序,却不妥协”,要的是打破规则,用中通量的AVITI挑战高通量NovaSeq的测序成本,实现“可负担的测序”。同时在准确度、灵活性等重要的指标上“不妥协”。市场对这种敢挑战旧规则的新玩家,肯定更欢迎啊。
Element对问题本质看得更透。这点同样适用于国内一众的测序仪厂家,这边不再赘述。 市场应变能力 面对Onso的SBB高精度的价值主张,竞争对手们反应迅速,纷纷先卷为敬。市场上所有竞争对手都开始卷精度了——短读长测序仪的精度标准进入Q40时代。Onso在精度上的优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减少。同时,毕竟精度的提升不只有消灭“分子疤痕”这一条路,对于用SBS(边合成边测序,如Illumina,MGI)这条技术路线的玩家,通过生化试剂的不断改善,结合AI算法提升等也能提高精度。 于是,Onso在发售一年后,开始“限时”降价促销——仪器从$259K降到$99K,相当于打4折;试剂从$15/G降到最低只要$4/G,相当于打3折。如果高精度可以如它宣传的那样让同等敏感性下数据量节约4倍,那么,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其相对竞品试剂成本可以再除以4! 可为啥销量还是没起色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价值主张的用户感知 价值主张得让用户能感知到才行。像“高精度测序仪”这种价值主张,让用户感知就挺难的。原因有二: 1、测序仪是高值产品,用户的决策通常会比较慎重。 2、精度只能在应用中进行大量细致的测试才能感知。 这两点都是用户接受价值主张的大障碍。这就特别需要在产品宣传上做更多的功课。可Onso除了最开始展示了一些基于自己测试数据的宣传资料外,就没啥像样的宣传了。好像觉得用户都会自动接受它“高精度”的主张。 不止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的底层是基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的。从技术创新的角度,Onso的底层是SBB(边结合边测序),且围绕着SBB“没有分子疤痕”这一核心特点进行优化,把原来SBS中的带有荧光标记的可逆末端终止子进行了拆分,拆分成了仅带荧光标记的dNTP与仅带3'-O-Block的dNTP(简称Cold dNTP),具体原理这里就不细说了。 SBS(左)与Onso的SBB(右)的区别 某种意义上,Onso的SBB基于Illumina的SBS进行了“微调”。而Element的SBB基于Avidity的亲和力结合方式,不仅实现了SBB的“无分子疤痕”的效果,还能大幅降低试剂消耗,从原理上就是把低成本与高精度同时考虑进去了,也预示了他们两者的上限不同。 于是我们也看到了,Element在发布测序仪后,不断升级,从Q40卷到UltraQ的Q50,推出了机器内杂交捕获的Trinity,推出了多组学的AVITI24新机型。 而Onso,好像没有多少内容更新…… 灵活性去哪里了? 测序应用测序成本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测序通量大,样本需要凑样上机才划算。如果用户可以方便的凑样,甚至不用凑样,就既能节约成本,还能提高速度。几乎所有NGS测序仪玩家在新产品上都有这方面的解决方案。比如设置不同规格的flow cell,高级点的有2张甚至更多的flow cell以实现滚动上机,分lane上样等等。 但PacBio竟然神奇的忽略了这个要点。Onso只有一个芯片平台,flow cell规格也只有一种。不仅如此,甚至连试剂盒规格也只有200和300cycle两种。如此一来,降价带来的竞争优势又弱了很多。 我们假设有个看重检测低频突变的用户(Onso 的目标用户)。他要选中通量的测序仪。那么首先,在没有深入了解到极致高精度带来的好处时,他可能觉得目前所有测序仪精度都能满足需求;其次,面对缺乏灵活度和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又有多少用户会选择Onso这个测序仪新贵呢? 最后的思考 PacBio难道会不知道吗?我不这么认为。它有很多高管来自Illumina,包括CEO Christian O. Henry。但知道与做到,却形成了如此巨大的鸿沟。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有了解内情的读者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